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在河南被发现
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在河南被发现
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在河南被发现,孙家洞遗址中发现的中更新世猿人化石,填补了中原地区未在洞穴中发现古人类的空白。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在河南被发现。
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在河南被发现1“仙人洞,仙人洞,仙人洞里住神仙。”这是人们时常听到的民谣。仙人洞没有见过神仙,但中原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惊现鲁山仙人洞遗址。
9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顶山旧石器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赵清坡在会上介绍,在河南鲁山县仙人洞遗址发现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对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崖壁上的远古“豪宅”
仙人洞遗址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观音寺乡西陈庄村石门沟组,海拔576米,处于陡峭崖壁上,分大小两个洞,分别命名为仙人洞1号,仙人洞2号。仙人洞1号长9米,宽3米,高3.9米,洞内面积约30平方米,地层堆积厚约2.58米,***分8层;仙人洞2号长约20米,宽2米--5.2米,最高约8米。
2020年6月,考古人员在平顶山地区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时首次发现仙人洞,并在洞内发现有人化石、动物化石、石器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202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平顶山市文物局、鲁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仙人洞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赵清坡说,考古人员在平顶山地区发现40多处洞穴,其中10处洞穴有人类活动痕迹。与周边发现的40多个洞穴相比,仙人洞在当时算一个‘豪宅’了,基本上能住10个人左右。
记者通过检索发现,古人类遗址多与洞有关,叫“仙人洞”的也不在少数。赵清坡解释说,早期人类在洞穴安身是古人类生存智慧的体现之一,不仅避雨挡风,还可防野兽攻击。而且洞穴附近必须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和方便取用的水源。
仙人洞1号堆积丰富,***分8层,遗物多出自第1、2、5文化层。出土数十件人类牙齿、头骨断块及大量动物化石、石制品,目前可鉴定动物化石标本287件,包括16科22种:普氏原羚、普通马、山羊、棕熊、梅花鹿、马鹿、豪猪、野猪、狼、獐、麝、猕猴及啮齿类小型哺乳动物等,距今约3万—4万年。此外,洞内还发现石制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和断块,属中国北方传统石片工业范畴。
土要过筛石要量
仙人洞遗址位于山区的悬崖峭壁上,考古工作进行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精细。
考古工作者采用文化层内划分操作层的方式,按照5厘米一个水平层,逐层向下发掘。对出土的每一件化石和石制品进行登记、拍照,详细记录三维坐标及倾角和走向等;发掘出的土全部过筛,并运至山下,集中进行浮选。发掘结束后,在剖面采集光释光测年样品及孢粉分析、磁化率、粒度、土壤微形态等所需的土样,为综合研究留取资料。
赵清坡介绍说,河南鲁山仙人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该洞穴保留珍贵的原生堆积,其中至少3层出土人类遗存。该遗址的重大发现是在上部地层出土人类头骨化石和牙齿。
通过铀系测年法测定,仙人洞遗址出土的其中2件人头骨断块最小年代分别为距今3.2万、1.2万年。经古人类学家鉴定,距今3.2万年头骨断块为人额骨,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东亚早期现代人群的演化过程和特点,分析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连续发展和当时人类的文化特点、适应生存方式和古环境背景,解决有关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相关争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信息。
仙人洞头骨化石填补空白
在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中,栾川孙家洞遗址、灵井许昌人遗址等旧石器时代遗址入选,这次在鲁山仙人洞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和‘栾川人’、“许昌人”有什么区别呢?
赵清坡分析说,栾川孙家洞遗址距今约40万年,发现6颗古人类牙齿。这是河南省境内首次在洞穴中发现的中更新世直立人(猿人)化石,与北京人属同一时期。孙家洞遗址中发现的中更新世猿人化石,填补了中原地区未在洞穴中发现古人类的空白。
灵井许昌人遗址已发现至少5个许昌人个体,年代为距今10.5—12.5万年,处于现代人起源的关键阶段。许昌人头骨的混合性特性,尤其是镶嵌性头骨形态特征,反映东亚更新世人类演化特点既具有一般性的趋势,同时还呈现一定程度的地区连续性和人群间交流。为探讨东亚地区晚更新世早期人类的演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研究材料,对中国现代人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谈到鲁山仙人洞遗址早期现代人头骨化石发现的重要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介绍,距今3—5万年是现代人扩散及行为出现、发展的关键阶段,但这一阶段发现古人类化石的遗址极少。以往研究表明,中原地区这一阶段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从文化上证明了中国旧石器文化连续发展,但缺乏最为直接的人类化石证据。鲁山仙人洞遗址头骨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这一阶段人类演化的空白,对中国现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刘海旺说,鲁山仙人洞遗址非常重要,今后将对遗址进行继续发掘,并采取头骨化石的形态和古DNA、古蛋白研究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并适时启动编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高星认为,洞穴遗址具有格外的价值,洞穴可以遮风避雨,它是远古人类的家园,洞穴遗址中可以保留人类生产生活非常集中的完整信息。他说,仙人洞遗址难能可贵是原生堆积,保留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丰富信息。丰富的遗存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这个区域的文化序列和发展变化。对其中发现的人类化石非常重要,期待从DNA上、谷蛋白上能够破译他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和灵井人、山顶洞人等进行比对,了解他们之间以及与现代人之间的关系。
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在河南被发现22007年岁末,“许昌人”头盖骨化石的重大发现震惊了全世界。这块化石,距今10.5至12.5万年,是迄今为止河南省发现的第一例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也是我国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地层中首次经科学发掘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许昌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弥补了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链条中的缺环,挑战了现代人“非洲起源”的学说,对研究中国乃至东亚现代人的起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与“许昌人”化石伴出的还有大量的动物化石、石器、骨器等。“许昌人”旧石器文化产生于灵井独特的地理环境,跨越了从12万年前至1万多年前的漫长岁月,是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进化的标志,为探索本地区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灵井位于许昌市建安区(原许昌县)西北,距许昌旧城大约15公里。由于泉水的作用,这里曾经是一片不小的水域。1949年以前,灵井为许昌市十景之一,被微为“灵泉瑞溢”,清《许州志》绘有《灵泉瑞溢图》。如今能够看到的,只有镇子西侧的一个塘坑。然而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塘坑,出土了“许昌人”头盖骨化石。
记者了解到,灵井遗址的发现缘于一次偶然。1965年春天,一个雨后初晴的清晨,中国科学院进驻到许昌市建安区(原许昌县)灵井村的周国兴和几位村民,在泉眼以东的高台上刨坑栽树,突然间,他感觉铁锹碰到了几块硬物,便挖出来仔细观看。原来,这是一块乳白色的白英石,周围全是灰黄色的粉砂土。这种土质里不应有石英块的出现,职业的敏感性使他对这块石头产生了极大兴趣。他联想到著名的北京猿人遗址也是因为碰到几块石英碎片而被发现。于是,周国兴再次采集数千块古人加工过的石英块和不少动物化石,整理、研究后,撰写了论文,从此,考古学家记住了这处史前遗址。
因地层长期积水,直到2005年,才露出原生地层,灵井遗址得以发掘。两年间,获得石器和动物化石***五千余件。直到2007年下半年,考古发掘工作几近完成,只剩下收尾工作。因有数件精致的尖状石器和刮削器的出土,停工日期从12月15日被延期至12月17日。17日当天上午,正当发掘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在盖板层深五米,也就是距地表八米的地方,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人类顶骨化石,随后又在附近找到了相关化石,这一重大发现震惊了整个古人类学界。
灵井“许昌人”遗址面积达上万平方米,各类远古生活遗存十分丰富。随后数年间,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立体雕刻小鸟,首次发现使用动物牙齿所做的针,出土了大量赭石染料等文化遗物。2014年,发现“许昌人2号头骨”。对于探索现代人的起源、了解早期人类的行为艺术,有着极大的研究潜力。迄今为止,有九个国内外合作研究团队,从考古学、古人类学等多个世界前沿学术课题对“许昌人”及其遗址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据了解,200万年前的巫山人、115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10万年至20万年前的辽宁金牛人、1万至4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等古人类化石,***同组成了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近乎连续进化的实物链条,是“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的有力支持,但因为缺失距今10万年前后的人类化石使这一学说难以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同。
“许昌人”上承周口店北京猿人,下连中国北方早期现代人,“许昌人”的发现及其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古人类进化过程的空白,为探索现代人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对中国古人类演化和现代人起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甚至为东南亚以及日本、韩国等地的现代人起源问题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