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百年从安徽移民到浙江的情况
安庆历史上的移民简介
安庆地区历史上有“楚头吴尾”之称,又处在大别山长江陷落带,为江左入湖广、巴蜀的必经之地,所以人口的流动成为安庆地方史的一大特色。
从现有的志谱资料来看,安庆地区大部居民都是移民后裔,他们的祖先多是元末明初从江西鄱阳而来。
人口流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自古以来从未断过,很早的时候,安庆就有移民活动的发生,我们可以从地方志和家谱资料中发现线索,如怀宁敦睦堂《产氏宗谱》载:“自南宋德芳翁官于龙舒,爰乐兹土,遂家于皖西。”
安庆第一次移民大潮出现在元末明初,大批移民从赣北徙入,有关的情况复旦大学 的曹树基先生已根据公***机构收藏的谱志资料做了深入的研究,如《中国移民史》 第一卷中说:“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至此时,迁入安庆府的江西饶州、九江等 府籍移民约为27万,徽州府籍移民约为2万,从全国其他地区迁入的移民约2万。”在民间收藏的大量家谱资料中,更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形,如怀宁忠恕堂《范氏宗谱》载:“道富公遂于明太祖洪武二年由饶州鄱阳县永福乡鄱阳湖瓦屑坝 迁安庆府怀宁县之西鄙地名冈坡山,其乡曰尧年,迄今相传道富公口吟云:‘至正甲辰离永福,洪武己酉卜尧年’是其证也。”又《徐氏宗谱》载:元末自鄱凤冈迁潜怀两地。
第二次移民浪潮发生在乾隆年间,这次主要是人口的迁出,目的地主要是陕西 南部地区,陕西地区在明末曾是李自成、张献忠与政府军的重要交战区,所以其地至清初已几绝无人烟,政府在实行“湖广填四川”的同时,对陕西地区也实行了优惠的招徕移民政策,而其时的安庆府曾饱受水旱之灾,难民四处流亡,自然就随流民大潮徙入该地,如民国 《商南县志》 卷2 载:“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入襁负迁商,爰得我所,闻风兴起,接踵者日益众,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又如嘉庆《山阳县志》卷12载:“及四十四年,安徽、两湖数省屡被灾侵,山民络绎前来。”由安庆入陕南的移民运动直到道光初年才结束,这些情况也可在民间家谱中得到印证,如三义堂《张氏宗谱》即载有张世禄于乾隆年间迁“陕西山阳县土名瓦房沟”。这次移民与元末明初的情况最大不同是:前次移民 移民后裔多与江西无任何往来,而这次移民大潮结束后,两地之间却保持着长期的联系,如怀宁温桥何氏与陕西蓝田何氏历代合修宗谱,直至1999年修谱,蓝田何氏还不远千里驱车送谱戏到怀宁,又如怀宁黄墩陈氏乃怀宁大姓,惜宗谱均毁于建国之后,此次修谱幸得陕南陈氏宗谱才得以完成。
除了流入陕西地区外,徽州和浙西山区也是安庆移民的目的地,如嘉庆《绩溪县志》卷1载:“近多不业农而图利者,招集皖人,谓之棚氓,刊伐山水,广种苞芦。”所谓“皖人”即安庆人。同书又说:“近于乾隆三十年间,安庆人携苞芦入境租山垦种。”又如嘉庆《于潜县志》卷18载:“近年人图小利,将山租安庆人种作苞芦,谓之棚民。”于潜县今并为临安县。这一情况同样可在民间家谱中有所反映,如三义堂《张氏宗谱》载道光年间与迁嵊县张氏族人合修宗谱。
第三次移民浪潮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这一时期安庆人口剧减,除了部分死于战火外,有相当一批是迁入了皖北和江南的池州、宁国、广德等地及苏南和浙江地区。长达11年之久的“安庆保卫战”使得安庆人口受到极大地摧毁,但由于安庆人口基数大,并没有遭到致命的打击,与其他地区相比,人口仍然较多,所以安庆仍旧成为移民的输出中心之一。这一时期从安庆迁出的人口,入池州府的为最多,今天在东至、贵池两地有大量说着安庆方言的居民,他们仍然与江北保持着经常性的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