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陈海贤(动机在杭州)
读了《幸福课》,作者是应用心理学博士,知乎ID是“动机在杭州”,曾是浙大老师。下面是读书笔记。
作者在浙大当老师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有挫败感,说“高考失败,来到浙大”,简称“考败来浙”,在浙大广泛流传。可以想象得到,他们之中有多少人目标是清华北大,差之毫厘只好退求其次,来到浙大。但这真的很失败吗?
自我不认同有时是一种激励,但很多时候只能是障碍,尤其是事情已然发生无法挽回的时候。它会像一块顽石一直硌着你,让你走不好脚下的路。就像失眠,如果你总是担心睡不着,会焦虑得更加睡不着;相反,如果能坦然对待,不去担心第二天会不会犯困或自己是不是不够自律,反而能很快睡着了。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放下过去,活在当下”,这些道理其实已经听了很多,但放下执念何其困难。但从浙大学生的例子以及书中许多心理咨询来信,让我看到,有执念的不是你一个人,也不是少数人。
有位来信者的自述,多么似曾相识:
有位28岁重新开始的朋友倍感焦虑:
有位老师在有领导听课时做实验会手抖:
有个学生苦恼拖延症:
还有,不要只会较劲:
生活的正确方向:
看到这,我释然了不少。
有一段人生的比喻很精彩。
作者把问题掰开揉碎:
然后引用了采铜老师的一段比喻:
像一棵树一样发展、延伸、合作、付出,“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作者有个朋友,辞去公务员的职务,云游四海,没有对世俗的留恋,像一个随缘的达摩行者。她夜晚独自在斯里兰卡读一本佛教书籍的时候,有了顿悟的感觉:
如何活的更充实、更有意义,关键在于内心体验的丰富性。单调的生活总会给人“时间飞逝”的感觉,因为重复的生活过多久都像是只过了一天。所以,去体验,去探索,去尝试,把生活过的越丰富,人生就越幸福。
“普通而乏味的生活之外,需要一些野性而原始的东西来平衡”,比如爬一次山看日落。
有一群选手参加某个户外挑战真人秀,他们要在一处世外桃源过上与世隔绝的一段日子。他们本想借此机会远离凡尘俗世,体验一把“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结果没过多久,他们发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选手之间勾心斗角、明来暗往丝毫不输外面世界。
所以不要有远离俗世的幻想,而要培养出一颗随处都可安放的心。
作者认为理想的工作满足三个条件:安全感、胜任力和自主性。即物质有保障,能发挥才能,还能自己决定一些事。
他举了这样的例子,有个朋友卖掉了公司,去做了自己喜欢的音乐人,一直藉藉无名。但谈起生活的区别,他说:
是有人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
“没钱”和“穷”并不一样。穷人眼里只有现在,而一个没钱的“富人”总是心怀未来。作者这样回复那位提问者:
多想想自己拥有的东西,不要总让内心感到匮乏。
最后作者还提了两个具体建议:
第二点,对于一个努力而焦虑的人是一副良药,值得一试。
有个博士生,为了打造完整的实验结构,充分的实验数据,论文一直拖着直致延迟毕业。
这和知乎提问"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欢的工作/学习任务?"下一个答案很像:
把性格划分为外向和内向太粗暴了,很多时候性格是相对的,是由情境决定的。
情境派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一部分囚犯扮演警察审问另一部分囚犯,然后互换身份。结果发现,无论囚犯本身性格外向还是内向,只要扮演警察就会盛气凌人,而扮演囚犯时会畏畏缩缩。比如 “为什么我在陌生人面前内向得要死,在熟人面前却外向得要死?” “为什么我在工作中很外向,在生活中却很内向?” 情境派心理学家的理论就能给你答案。
作者认为不能太绝对,人还是有一部分固有人格的,即人的性格=固有性格+情境性格。
内向者也有优势,因为他们往往对环境更敏感,能接收处理更多的信息,在现代社会这也是能够走向成功的特质,比如艺术家。
作者曾是浙大老师,在分房的“关键时刻”选择了辞职,他的理由是:
他在简单和困难的道路上,选择了难的。他不确定是否会过得更好,但他知道这条路是自由的。这是对抗世俗,获得有趣所付出的代价。他并不建议你去一味模仿,还是要以常识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