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后台比较硬(原来她的后台这么硬)
母亲的爱,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母亲的三观 ,决定孩子一生的成就。
最近,福原爱婚变的消息在热搜上持续发酵。
这对模范夫妻,无论是2017年的那场梦幻般的迪士尼婚礼,还是在综艺节目携手撒狗粮的画面,都令人羡慕不已。
因此,消息曝光后,众人才会这么震惊。
而对于这场婚变传闻,中日网友呈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
日本网友言语苛刻,中国网友则像娘家人一样支持小爱,甚至在微博热搜上出现了一个话题# 怎么会有人舍得让爱酱难过 #。
感情上的事情,也许难分对错,但不能否认的是福原爱在事业上的非凡成就。
而引领她走上乒乓之路,教导她做人做事的人,则是她的妈妈福原千代。
这对母女的故事,被一位日本导演用24年,3000盘带子记录下来--- 《福原爱:镜头下的四分之一个世纪 》。
这部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妈妈陪伴福原爱成长的艰辛历程,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育儿真相:
原来每个成才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强大而温柔的妈妈。
看似“心狠”的妈妈
让孩子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3岁9个月时,身高刚刚赶上球桌的福原爱,看着哥哥打乒乓球的样子,也产生了兴趣。
她第一次拿起了球拍, 谁知一打就停不下来。
每天下了幼儿园,小福原爱就急着跑回家练球。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爱在乒乓球上的天赋逐渐显露出来。
作为曾经的乒乓球队员,小爱的妈妈开始全身心地培养她,从此开启了这个天才少女的乒乓之路。
妈妈深知,这世上的成功只凭兴趣与天赋是无法脱颖而出的。
于是,她从一开始就和小爱定下了“绝不中途放弃的约定”。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空无一人的练习场,母女俩的身影始终相伴。
妈妈陪着小爱不断地练习,在训练的第一年就用坏了3个球拍。
枯燥而重复的训练,打球不顺手的挫败,4岁的小爱也和这个年纪的孩子一样,会哭闹,耍赖。
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幕:小爱因为看她练球的人太多而状态不好,开始闹脾气,不肯练球。
看在眼里的妈妈,虽然心疼却没有退让,而是放了狠话:
“放弃吧,不要打了。
原来你只喜欢愉快的练球,不喜欢枯燥的那一面。”
听到这样的话,哭得满脸是泪的小爱抱着妈妈的腿,倔强地说:
“要练!继续练!”
类似的场面在小爱训练的过程中时有发生,每一次,妈妈都会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她:
“小爱,不要哭,打起精神来。”
“一定能赢,小爱要有信心!”
对于当年的做法,小爱的妈妈坦言:
“既然选择走专业的道路,我就会按照专业的水平来培养她。
不会因为她只有四岁,也不会因为她是我女儿就心软。”
一个坚决不退让,看似狠心的妈妈,却成就了一个骨子里坚韧不放弃的冠军。
在小爱5岁时,她拿下了第一个全国冠军。
她转身向一直注视着自己的妈妈竖起大拇指的那一幕,后来成为了经典。
当2012年福原爱代表日本参加伦敦奥运会获得银牌后,年过半百的妈妈看着奖杯时忍不住说:“ 真的很重。 ”
那一刻,努力与坚持的意义全部融进了这块奖牌中。
那些严厉的话语,忍着不舍也要逼着女儿坚持的一幕幕往事,此刻也都有了它最深刻的意义。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
“孩提时代的我们,总是很难先知先觉,父母的逼迫可能严厉,却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在几百条回答中,大多数人写下了对父母当年逼着自己练琴的感激。
“很感激父母当年的软硬兼施,才让我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技能。”
“小时候会埋怨,但是长大之后才明白,自己要感谢当年逼着自己练琴的妈妈。”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妈妈,从来不是给孩子无限的自由,而是在适当的时候逼孩子一把。
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在未来人生的路上可以有多一个选择。
妈妈的及时退场
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于丹曾经说过: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从1988年到2000年,小爱的乒乓之路走得很顺。
但在2001年,全日本乒乓大赛上, 12岁的福原爱迎战36岁的前世界冠军小山智丽。
这场双方实力悬殊的比赛,似乎结局早已注定。
小爱虽然惨败,但因为她一手“王子发球”赢得第一局的成绩,还是得到了日本各界的赞赏。
小山智丽对此不以为意,她面对记者的访问时说道:
“大家太大惊小怪了,在中国,小爱这样的选手有1000个。”
这番话激起了小爱的好胜心,在日本所向披靡的她,如果要站到更高的舞台上,中国注定是一条必经之路。
面对从没离开过身边一步的孩子,妈妈不是没有担忧,但是为了女儿更好的未来,她选择了放手。
正如她说的:“想让她技术变好的话,就不能去干扰孩子,这种事情不需要父母的。”
然而,在机场送行时,那个强忍着泪水,微笑鼓励女儿,看着女儿远去的背影久久不愿离开的身影,却让人看到了做为母亲的牵挂与不舍。
但此时的放手,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也是培养一个未来可以独挡一面的职业选手的最好时机。
片中有一幕直戳人心,当比赛中的小爱习惯性地回头去看时,观众席上已经没有了那个从童年时就一直陪着自己的身影。
这一次,她要学会自己面对一切困难了。
慢慢地,她不仅学会了照顾自己,也渐渐融进了新队友的圈子,在之后还成为了“国乒队的团宠”。
这段异乡的经历在她的人生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2018宣布退役的微博上,她写下了这样的话:
福原爱的妈妈正是我们常称赞的那类母亲:“在孩子年幼时,给予亲密的照顾;在孩子长大后,懂得适时放手。”
好的亲子关系就是,童年时父母悉心呵护,而随着孩子长大,父母愿意看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因为放手是成全一个独立人格最好的方式。
伊能静曾经在节目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以往儿子的生日,他们都是一家人一起庆祝。
但是这两年,她意识到儿子其实更希望和朋友一起庆祝。
于是,在生日那天,她们一起帮儿子切好蛋糕后,就离开了。
对于和儿子***同度过的那些亲密时光,她依然留恋,但是她也明白,该退出的时候也到了。
而这,也是她做为母亲能送给儿子最好的礼物。
母亲与孩子的牵绊注定比他人要更深,也更难以割舍。
然而,适时地放手与退出,才是母爱最深沉的一面。
妈妈的言行
是孩子命运的底色
小爱的妈妈作为她的启蒙老师,对她的要求非常严格。
为了练习正确的发球规则,她要求小爱练习一周后,一定要学会正确抛球。
不仅如此,每天还要练习1000个球。
对于这样的要求,一个4岁的孩子的确有些吃力。
但是在纪录片中,我们却能看到,无论小爱练了多久,她都会时时刻刻陪在身旁。
在一次采访中,小爱这样评价妈妈:
“我妈妈对自己很严格,对我也是这样。但是她一定会自己先做到。”
妈妈坚持、不肯放弃的样子,深深刻在了福原爱幼年的记忆里,身体力行地教会了小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用语言去告诉他们,你要怎么样。
然而,有时候自己都没做到的事情,却以家长的威严义正言辞地要求孩子去做,即使有效果却不会长久。
孩子是看着母亲的背影长大的,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她们模仿的对象。
李兰娟院士曾经说:“我的成功有妈妈的一半。”
虽然母亲是个“文盲”,但是她助人为乐、吃苦耐劳的品格令自己终身难忘。
也正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李兰娟院士的品格亦是如此。
在乡下当“赤脚医生”那几年,无论村里谁家有病人,她提着药箱就赶过去,风雨无阻。
在她带领下的“利用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病人”的项目取得成功后,面对劝她申请专利、名利双收的建议时,她愤然拒绝,并且做了一个决定:建立人工肝研究中心,免费向全国推广。
主持人董卿曾说过一句话: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去做什么样的人。”
妈妈是孩子在世界上最亲密的存在,同样也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学习对象。
妈妈的性格与言行,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性格与命运。
妈妈,是孩子这一生的“摆渡者”。
她们看似狠心的逼迫,成就了孩子的非凡成就;
她们在不舍中的放手,锤炼了孩子的坚韧意志;
她们不动声色地言行,成为了孩子前行的榜样。
福原爱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实我不是天才,只是不想让爱我的人失望,才一路走到了最后。”
而这个用爱陪伴、支持她一路的人,就是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