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
1,格里菲斯探索完善了叙事电影的基本语言,并使之规范化。
2.格里菲斯发展了电影剪辑技巧,拓宽了电影表演的时间和空间,为蒙太奇理论奠定了美学基础。
3.格里菲斯大量借鉴戏剧、文学作品及其叙事技巧,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地位。
4.格里菲斯电影在中国的影响。
?由于格里菲斯贡献的广泛性和丰富性,我们决定将这位大师分成两节课来给大家讲解。
虽然早期的电影导演很快掌握了用电影讲故事的基本方法,制作了大量的故事片。但与文学、戏剧等古老的叙事艺术相比,这些故事在描写和叙事技巧上仍显稚嫩粗糙。直到美国导演D·W·格里菲斯的出现,这一切才改变,电影开始有了自己的银幕句法。
1907年,波特在他的电影《从鹰巢救出来的人》中使用格里菲斯作为演员,并将这位伟大的电影制作人引入电影业。格里菲斯充满活力。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他几乎每周拍两部电影。为贝沃格拉夫拍摄了近450部时长10分钟的短片。拍戏的时候,他自学了很多新的拍摄方法。为他所谓的一代宗师奠定了实践基础。让我们举几个例子:
1908拍摄《醉酒》,格里菲斯想表现一个小偷的心理活动。但是,因为早期的电影制作场景大多是远景和全景序列。在没有独白的情况下,人物的心理只能用全景来表达,无论你怎么拍都表达不出来。于是格里菲斯开动脑筋,把镜头推进演员体内,让观众看到演员的面部表情。通过这种大胆的尝试,电影既能表现人物的心理,又能与舞台表演区分开来。
就这样,格里菲斯开始在他的电影中创新电影语言:比如在多年后,当他的妻子想念她的丈夫时,格里菲斯插入了一个妻子的特写,紧接着是一张她丈夫在荒岛上的照片。但当时制片人贝沃格拉夫并不想用格里菲斯的创新方法。这部电影上映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此外,1910在《千钧一发》中,格里菲斯拍摄了教堂的细微之处,并穿插在画面中,既突出了细节又提升了气氛。
格里菲斯的创新之路越走越远。1911年,在龙尾的报务员那里,一个女孩被告知,她的父亲、爱人和铁路工作人员开着火车来救她。镜头在女孩和火车之间切换,镜头越转越短,节奏越来越快。它创造了一种悬念感和紧急效果。这种并行编辑被称为“最后一分钟拯救”。
格里菲斯通过电影实践逐渐确立了电影作为艺术的基本元素。比如电影的主要工具是相机和胶片,电影剧本要从摄影和剪辑的角度去构思。电影的基本单位是一个镜头,一系列连续的镜头构成一个场景,一组场景构成一个情节,一系列情节构成一部电影。
?他最具代表性的题材分为三类:
?一种题材反映社会的善恶。比如上面提到的《龙尾的电报员》,以追逐片的形式描述了非理性的恶势力在攻击善良天真的民众时,是如何得到拯救者的英勇回应的。
一种主题是家庭喜剧。比如1908,在电影《琼斯先生有一场扑克游戏》和《一个酒鬼的蜕变》中,丈夫的形象永远是喝酒、打牌、追求女人,妻子永远是有节制、有道德的,等待丈夫的浪子回头,电影总是以喜剧的形式嘲笑夫妻矛盾;
第三类是反映社会贫富悬殊的冲突。如《囤麦人》或《猪巷火枪手》都以社会剧的形式展现了贫民窟与腐败阶级之间不同的社会道德和不合理的阶级关系。
?现在好莱坞的经典叙事体系也是标准的剪辑方式,大致如下:
全景展示环境和人。然后是中近景的镜头,说明人物的动作和反应,然后切入近景或者特写突出一个细节,最后回到全景作为一个段落的结尾。
这套叙事规则虽然受到了世界各国电影艺术家的批评,认为它限制了电影的艺术表达空间。但保证了电影叙事的清晰和流畅。
格里菲斯特别喜欢看小说。她最喜欢的小说家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他自己说这种叙事策略是受狄更斯的启发。唯一不同的是,他用图像来讲故事。
问:摆脱三统一,把电影发展成独立艺术的导演是(格里菲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