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即位之前是如何韬光养晦的?
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28日 [1]? -859年9月7日/10日 [2]? ),初名李怡,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7日/10日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 李忱于长庆元年(821年)获封光王。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原名李怡,成年后被父亲宪宗封为光王,是穆宗的弟弟、武宗的叔叔。宣宗的母亲原是反贼的小妾,叛乱平定后被宪宗收入宫中,后来产下李忱。出身卑微的宣宗自幼严重寡言,在皇族中有“白痴”的绰号。文宗、武宗兄弟在位的时候,经常于宴饮享乐时逗他说话,以供取笑。公元846年,武宗去世后,宦官们以为“迟钝”的李忱容易控制,于是拥立他为皇帝。然而,宣宗即位后仿佛换了个人,原本失望的朝廷大臣们这才看到他以前隐藏起来的刚毅决断,让心怀不轨的宦官们懊悔不已。
宣宗即位时已经37岁了,他在青年时期曾出家为僧,在登基后不久,便将鼓动武宗“灭佛”的道士赵归真等人处死,随后下诏恢复天下佛寺。为了给父亲宪宗报仇,宣宗又派人毒死了郭太后。在这些事情的处理上,体现出宣宗谋定后动、一击制敌的做事风格。然后,宣宗着手解决了著名的“朋党之争”。
宣宗以勤俭治国,多次减少赋税,还注重人才选拔,使唐朝的上下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他还趁吐蕃、回纥衰微的时机,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打败了吐蕃,使唐朝出现“中兴”局面。在唐朝的历代皇帝中,宣宗是一个较有作为的皇帝,被后人称之为“小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