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政策的意思
鸵鸟政策,指不敢正视现实的政策。
源于“鸵鸟被追急时,就把头钻进沙里,自以为平安无事”的典故。“鸵鸟政策”是个广泛使用的国际性成语,在欧洲各主要语言中,如英语、法语、俄语、德语中都有,而且被吸收为汉语成语。
鸵鸟政策是经济管理学中的名词,是根据蛇鸟的习性而来。蛇鸟政策指的就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的管理政策不能及时随之变化,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面对危机,企业切不可模仿把头埋在沙土里的蛇鸟,那样即使回避了一时的问题,却可能为更大的危害播下了种子。企业单方面的逃避并不能避免公众对危机了解的渴望,在信息反馈不足的情况下,公众会愤怒地对企业这种行为进行抵抗。
鸵鸟政策的由来
这个成语源自非洲,最初见于1891年9月1日英国的一家刊物上,后来陆续进入其他许多民族的语言中,成为一个世界普遍通用的形象比喻,常用来指那些不愿正视现实的政策或不敢面对险情的行经。
鸵鸟属脊椎动物,走意类,鸵乌科,是世界上现代生存的最大鸟类。雄乌可高达2.75米,体重135千克。鸵乌脖子很长,眼睛又大,嘴由数片角鞘组成。
鸵乌两翼退化,胸骨扁平,不会飞,尾羽蓬松而下垂,脚极强大,趾下有肉垫,趾仅存2枚,趾间无蹼,腿长而粗,跨步近3米,故能疾走如飞,持续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50千米,冲刺速度每小时甚至超过70千米,还可以跨越5米高的栅栏。
鸵乌的目光锐利,听觉灵敏,能觉察10千米外的敌人,且善于伪装。人们看到,当鸵乌遇到猎人追捕或者危险临头时,就会伸长脖子,紧贴地面而卧,甚至将头钻在沙中,身体蜷曲成一团,以其暗褐色羽毛伪装灌木丛或岩石等。
这种现象,古代阿拉伯人就已有记载,人们把鸵鸟遇到敌情时,把头钻在沙中的滑稽行为形容为“鸵乌政策”,用以讥讽那些在危险面前看不到危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