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继续走》?

一部太东方的电影,一部能走进你生活的电影。

长子春平继承父业,却在15年前溺水救人。在他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他的许多二儿子和妹妹钱乃美带着各自的家人赶回家。在家里,他们是为他的诊所操心的老父亲和整天忙碌的老母亲。作者用一个特殊的日子,展现了一个家庭在过去十年的变化,没有倒叙,只靠人物的对话和出场,展现了传统家庭的危机和一种生活的味道。

是枝裕和制作了许多关于死亡和生命的电影。这一部没有《幻光与远方》里的哲学思考那么暴露,也没有《下一站,天国与空中玩偶》里的超现实设定那么明显,更没有《无人知晓》里的残酷。反而很接近小津安二郎的风格,很清晰。有点像给孩子看的《奇迹》,是枝裕和隐藏了早期拍纪录片的强烈想法,回归生活中最简单平凡的细节,这也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全篇没有一个大事件,戏剧冲突被埋没在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做饭,走路,吃饭,睡觉,洗澡...每一件小事都倾注了导演的想法。比如很多人带老婆儿子回家,走楼梯。丈夫一个人拿着西瓜在前面,妻子在后面吃力地跟着。最后一个儿子正在四处查看。可见夫妻感情并不是那么好。丈夫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儿子对什么都好奇,所以一家人都是吊儿郎当。声音处理也是层次丰富。“大人在这边谈这个,小孩在那边开玩笑,琴声从里屋传来,顿时一片寂静……”它增加了房子的立体感,突出了一个家庭的气氛。

这些细节不断重复变化,人物关系逐渐清晰,个性不断丰满。让我们稍微接触一下这些家庭的秘密。于是,我们看到了倔强的老父亲的温暖,善良的老太太的残忍,以及这个看似温暖的家庭出现的裂痕。比如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楼梯,几代人时不时路过,与题目不谋而合,一直走。最后,一对老夫妇从画中走出来,仿佛走进了天堂。

比如老父亲出门散步,遇到一个身体不好的女邻居。女邻居希望老医生死的时候能陪在身边。后来的故事里,女邻居死了,老父亲无能为力。老父亲去了海边的桥,但是没有过去。末了,祖孙三代过了桥,去了海边。我们得知老人开始害怕去海边,因为他的大儿子死在海里了。老人放手,三代人一起看海。比如多多陪妈妈看哥哥的坟。回来的路上,他妈妈问他要不要孩子,讲了黄蝴蝶的故事。很多年后,多多带着孩子来给母亲上坟。在同一条路线上,他给孩子们讲了黄蝴蝶的故事。孩子们问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讲故事。父母告别了很多家庭,一向沉默寡言的老父亲安慰老母亲说他们会回来过年,但很多都是这个时候在车上跟妻子说不用回家过年了...无数的动作和对话,包括场景的重复和变换,成了一个大系统,让影片看似散漫实则紧密。

这些细节也是内敛的,隐藏着最激烈的情绪,不煽情。我妈送走很多家的时候,我妈要和很多人握手,很多人一直害羞的回避。就在她要抱他们的时候,公交车来了,挡住了画面。他的弟弟死在了另一部电影里,没人知道。他没有直接描述他们的哭泣,只是把弟弟的尸体远远地展示出来,最后把他们的背影定格在阳光下。

是枝裕和说他想拍一部什么都没发生的电影。事实上,我认为恰恰相反,是枝裕和用细节构建的家庭是一个世界。透过它,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个家庭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更是社会的变迁,人生的起起落落。像冰山一样,露出一小部分,隐藏更多,需要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补充。

也许是因为文化差异,这部电影没能在当年的戛纳上映。是枝裕和是一位非常东方的导演,他的电影洋溢着浓郁的东方诗意:缓慢的叙事,内敛的风格,热烈的感情,一种看似柔弱却无比坚强动人的精神。他的影像来源大概有两个,一个是拍摄纪录片十年所培养的社会意识,一个是东方文化的影响。他曾说:“我很佩服侯孝贤的风格。在电影路上,他就像我的另一个父亲一样存在。”也有人说他继承了小津安二郎的风格,比如家庭拍摄、固定镜头、内省风格等。在我看来,他们的形象风格与其说是相互影响和借鉴,不如说是一种心态,一种不自觉的文化归属感,内敛而从容,天人合一。

回到一个像散步一样精致的家庭,屋子整洁古雅,院中繁花盛开,食物精致可口,人物气质优雅,导演的拍摄构图精准,景深空间预定,屋内细致的布局,优美温婉的音色,层层叠叠的音效,依然是一个不完美的故事或略显失落的生活,就像浴室里几块久未修补的破瓦。

当事情没说出口,事情没做好,人生路上慢了那么多遗憾,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琐碎的细节,爱情才能有所依靠,生活才能变得厚重。之前很多人不屑于和母亲谈黄蝶,多年后再去墓地。很多人给孩子讲黄蝴蝶的故事,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传递,虽然他没有提到他的母亲。走进是枝裕和的电影,看到我们自己,我们一直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