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的人格魅力
——《杂阿迦玛》卷十八
1.
回顾李叔同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精神取向。我们是否应该从他的文学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中为21世纪的我们的年轻人得到一些启示?今年是李叔同先生诞辰125周年。我想写这篇文章来安慰先生的灵魂。
作为中国现代文艺的先驱,李叔同先生“先知文艺”,是倡导戏剧、学习油画和西方音乐的第一人。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很有才华,在诗歌、篆刻、书法、音乐、美术和戏剧方面都是当时引领时尚的第一人。用他最喜欢的学生丰子恺的话说,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领域都被他考察过。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豪迈、文艺而浪漫,追随者如云,只播四期。”现代中国文化,等待从他的脚下走出一条优雅而优美的道路的艺术大师”(见于的《寺》),于1918年悄然出家,从一代俊彦摇身一变为苦行僧佛。李叔同出家一事震惊了当时的整个知识界,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谜团。值得一提的是,李叔同出家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复兴和弘扬了法家思想,最终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确立了突出地位。
“24年后,在他生日的前10天,他在福建泉州不二祠的温岭养老院平静地去世了。时间是1942 10 10月13日。临终前,他写下了“悲喜交集”这几个字作为遗言,并准备了一封遗书和几份笔记,在临终前分发给他的朋友们。其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近如金石。当我问余我适合什么时,我死了,花的枝头充满了春天,天和月亮的心充满了。“他的生与死都充满了诗意和神秘的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又仿佛他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人们还没有尝到其中的魅力时,就卸下了妆。”(参见赵大民《李叔同的文化结构与文化人格》)。
佛教认为人生就是苦难,苦难的根源就是欲望,即对生命的欲望和对占有的欲望。摆脱痛苦的唯一方法是消灭欲望,进入涅槃境界。弘毅大师,一个朱门子弟,享受了半生的财富,变成了一个空和尚,过了半生的贫困生活,经历了艰辛,然后变成了数以千计的遗物,最终进入了佛教的最高境界,在功过中寻求完美。
在他从艺术家到佛教徒的转变过程中,他反映了生活的巨大差距和人生的反复无常。然而,这样一位民国奇才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历程?我们有必要也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和思考20世纪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现代知识分子,体味他们生命旅程背后的苍凉故事和孤独情怀,从而实现对一个世纪、一个时代的整体性反思。
2.
天津经常靠近渤海,地势低,多风多雨,海河贯穿其中。自晚清以来,天津一直是路畅食盐的集散地,源源不断的盐业生产培养和吸引了大批从事盐业的商人。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三岔河口附近一个富裕的盐商家庭。康干年间,祖父李锐南下招兵买马,来到天津经营盐业和钱粮业,逐渐发家致富,连叔父和父亲这一代都将李富贵推向了顶峰。
父亲李时珍,本名蛯原姫奈府,1865年连续考中举人进士,同年与直隶总督李鸿章联考。他是天津著名的盐商、银行家,有“李”之誉。他的长子金文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次子文从小体弱多病。是李的第五位妃子王所生。她出生时有一个年轻的名字和一个学名,陶文。她用文字来描述这个世界,并将她的漱口水命名为“和平”。童大爷出生时,母亲才二十岁,父亲六十八岁。可以说龙钟老了!传说王分娩时,一只叼着松枝的喜鹊突然飞进产房,将松枝放在产妇床边,尖叫了一会儿后飞了出去。长大后,李叔同对此深信不疑。他一生都带着喜鹊留下的松枝,直到他在泉州去世,并把它挂在他老房子的墙上。
在长兄闻喜和生母王的悉心照料下长大。七岁时,他学习了《玉纱传》和《百孝行》,并且能够反复背诵。9岁时,他在长云阁接受旧式教育,阅读萧敬、石矛、乾嘉诗、中国古代文学管窥等。,还阅读《尔雅》和《说文解字》,学习训诂学,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从那以后,我认真阅读了和《左传》的精华,学习了赵的诗歌,学习了唐敬言的书法和金石学。我在书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与同行的名人结交广泛,受益匪浅。经过七八年的家庭图书馆课程,李叔同在经典、历史、诗歌和文献学方面都有了扎实的基础,这为后来的“震惊大海的二十条”和精研佛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轻时,他随母亲南迁上海。由于他敏捷的思维和非凡的智慧,他很快受到上海著名学者许的重视,并结交了越来越多的朋友,最终成为当时在上海闻名的人才。李叔同入沪后不久,加入了以许为首的“城南文学社”,与、许、蔡潇湘、张结下了友谊,被称为“天涯五友”。母亲去世后,他前往日本留学,接触了西方文化和文学。回国后,他先是在上海《太平洋报》担任编辑,后受南京师范大学邀请教授图画和音乐,后又受聘于杭州师范大学,并同时在两所大学担任上课。1916年冬,他短期学习道教,自称“心心道士”。不久后,他进入杭州虎跑的定慧寺尝试停止进食。回国后,他开始吃素,读佛经,意图引儒入佛。1918年,马一浮的朋友彭训智入寺出家,深受感动。他立即拜明师为师,并以弘毅为法名。从此,李叔同完成了从儒、道、释的精神和身份的双重转换,最终放弃了安逸的世俗生活,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追寻西极的人生道路。
弘毅大师一生洒脱、爽朗,充满传奇色彩。正如他的好朋友夏丏尊在《弘毅大师的永恒记录》的序言中所总结的那样:“大师是一个飒爽的儿子,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一个严肃的教育家,一个严于律己的和尚,但他死后献身于西极,祝好运和善终。它的轨迹像幻想一样真实,不可预测,几乎是所谓的游戏世界,谁是为大事件而生的?”散文家余提到出家的原因:“也许可以说,和尚出家是中国新文化的尴尬...他在挣脱,他在逃避。他已经消散了很长时间,突然他受不了噪音了。他不再为艺术与功利之间的沉重矛盾而烦恼,并跳跃地寻求灵魂的完整性。”这个解释我可以接受。这似乎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但它讲述了李叔同内心的精神斗争和斗争。当然,一个人在经历了这样的磨难之后做出这样的决定,绝不是一时的冲动。我们应该在更理性的精神层面上分析和理解他独特的情感。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命运,不再用世俗的眼光去衡量和评判他们。
3.
当代哲学家周先生说:“诗人之所以是诗人,是因为他对时间的流逝比常人更敏感,而诗歌是他逃避这种流逝的自己的避难所。”这个创造新路径的解释很独特,引起了我的* * *。当然,我在认同的同时,也认为有责任感的时代诗人应该肩负起为中国人民开启智慧、清理灵魂尘埃的使命。
19年末20世纪初,是祖国多灾多难的阶段:甲午战争中1894输给日本,1895与日本媾和,1898英国占领阿哈瓦,1900八国联军占领北京,1900。一些激进的爱国知识分子有点不耐烦了,他们不禁要问:“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王朝什么时候才能灭亡?当代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序幕是否持续得有点太久了?”他们奔赴日本,游历欧美,上下求索。
李叔同年轻时就生活在这种背景下,祖国的苦难使李叔同感到不安和痛苦。他只能通过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呐喊和愤慨。当时,在“抵制美国货”和“抵制日本货”运动开始时,身在上海的李叔同为上海社会创作了一首《祖国之歌》,并在中原大地上大声疾呼。歌词如下:
上下千年,一脉相承,文明超越肩。地上万里,土地肥沃,独享天然之利。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中国人民是亚洲人。唉,大公民!唉,我是唯一的国民!幸运的是,世界是珍贵的。琳琅满目,十倍音价我将骑狮过昆仑山,乘鹤过太平洋。谁和我打架并挥刀?唉,大公民!谁主张和我一起庆祝和平?
李叔同将民间曲调“老刘攽”放慢到四拍或四拍,并将其与歌词混合在一起创作了这首音乐歌曲。秦曾评价这首歌:“歌词贴切,主题鲜明,富有民族特色。赞美我泱泱中华,表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旦学会唱歌,它就被上海学会传遍上海和全国,上海学会开创了中国人用民族曲调准备音乐歌曲的新风格,李叔同成为全国著名的音乐音乐家。”后来的得意门生丰子恺回忆起“和同学一起排队上街宣传‘劝用国货’的场景,他惊呆了。列队游行时我们唱歌,李叔同先生的《祖国之歌》就是其中之一。”
《祖国之歌》的盛行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中国人民的斗志和激情大大提高。“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中国人民是亚洲的重要公民。“有多少国家有这样伟大的称号?只有我们中国。“谁和我仗剑挥刀?谁主张和我一起庆祝和平?”这首歌无论是词曲都充满了激昂的情感,体现了先生当时满腔热血的爱国情怀。
1905年,李叔同赴扶桑(日本)留学,希望为自己和国家寻求一条新路。临行前,他填写了一幅《金色陆曲》,“离开我的祖国,献给我的同学们”。字曰:
戴上你的头发假装发疯。莽中原,暮鸡鸣,几枝枯柳。谁来清理破碎的河山?散落的西风依旧,让人消瘦。走着走着就会心情沉重,唉声叹气,说自己相思了,念念不忘双红豆。悲伤比酒更黑暗。
爱是不断流动的。我讨厌漂浮在过去的岁月里,很难回头。20篇文章震惊全国。毕竟,空谈有什么意义呢?只听箱底,苍龙咆哮。长夜不能寐,人生路漫漫,我惜我心!是祖国,承担着孤独的重担。
这首词充满了李叔同内心的孤独和忧郁,并揭示了祖国的危险:“谁来清理破碎的山河?”我曾经“以20篇文章震撼大海”,现在只觉得是过眼云烟。“说到底,空谈是什么?”他的心情突然平静下来,像湖一样平静。然而,他也在反思和觉醒,这在最后三句中表达得最彻底。“听着箱底的声音,黑龙咆哮起来。“诗人的情绪受到了冲击,他第一次说出了震撼世界、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壮语。“那就珍惜你的心吧!”这是李叔同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也是他铮铮男儿的英雄誓言:为了拯救祖国于危难之中,他不惜把自己的脑浆涂得满地都是,他的心会裂开,他会承受屈辱的负担,他会像黑龙一样咆哮向前。
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积极加入世贸组织的李叔同表示热烈欢呼。他写了一首诗《满江红》:“民国志气”—
皎月昆仑,山顶,月亮,有人吹口哨。看囊底,点头如雪,几多恩仇。老鼠的勇气是用双手劈开的,民权的大脑是用黄金铸造的。我这辈子不是人,脑袋好。
荆轲墓,咸阳路;聂政死了,遗体是暴力的。就《不归之河》而言,我仍心有余悸。灵魂变成了一只鸟,鲜血溅成了红心草。听着,从现在开始,大好河山是由英雄创造的。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当时是多么的惬意,比如“荆轲之墓,咸阳路;聂政死了,遗体是暴力的。就《不归之河》来说,情怀还在。”从此,中国有了曙光和未来。“大好河山是英雄造就的。“这首词不仅是对民国创始人的致敬,也是作者在辛亥时期的激情和抱负的写照。然而,李叔同毕竟对政治不太感兴趣,他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支持仅限于言辞和欢呼。在其他时候,他没有做出任何实际行动。这种心态和行为方式实际上与他的性格、兴趣和年龄有很大关系。
尽管李叔同先生后来逃进了一个空门,但在他冰冷的心中,爱国主义和热情的火花从未熄灭!据丰子恺回忆:“他出家后,我有一次给他一些僧服粗布,因为我看见他用麻绳系袜子,我就买了一些紧腰带给他。他收了粗布,把松了的皮带还给了我,说‘这是外国产品。’我说,‘这是国货,我们已经能够自己生产了。’他只是受苦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叔同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
李叔同渡到扶桑时是26岁。20年来,他上过学,参加过两次省考,但他始终没有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谋生方式。在去日本之前,他确定了自己的学习方向:专注于艺术和研究音乐。当然,这与他多年来不断增长的兴趣和他独创的书法技巧有关。他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在日本留学期间为祖国的文学艺术做出了巨大的突破和贡献。例如,发行了中国第一份音乐出版物;他是中国第一个美术生,开创了中国裸体画的先河。同时,他还倡导成立了春柳社,成为中国戏剧运动的创始人。
从《祖国之歌》的巨大影响中,李叔同感受到了音乐艺术本身的巨大作用,这促使他引进和传授西方音乐理论知识,并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些启蒙工作。
2月8日,由李叔同主办的《小小音乐》杂志创刊号在东京三光堂印刷,五天后寄回中国,并于20日在上海发行。虽然这本杂志很小,只有64页和30页,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音乐出版物。在那个时间和地点,他在思想和情感上更担心国家的未来。这本由他以“个人实力”编撰的小杂志,显示了其对音乐审美和社会功能的重视。
编辑作为中国音乐期刊的首创者,在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首先,他出版了乐圣·毕·杜芬即贝多芬的传记。除了详细介绍他的生平、个性和成就外,他还用三分之一的篇幅突出了贝多芬的创作态度,这与他“先认文学后认艺术”的宗旨是一致的。其次,他还出版了一幅李溪翁签名的木炭画《乐圣笔杜芬》。这是在中国出版物上发表的第一幅西欧音乐家的肖像。最后,他用五线谱创作了《隋》、《我的祖国》和《在春郊奔跑》等三首民歌,为在中国推广现代作曲树立了榜样。
李叔同过去对戏剧有浓厚的兴趣。自从他到达东京后,他见到了第一批日本著名戏剧家,包括藤泽健二郎和川上寅次郎,并经常向他们询问新剧和浪人剧的表演艺术。与此同时,改革中国戏剧的想法萌芽了。
1906年底,由李叔同和曾小谷发起的东京剧社——春柳社在东京成立。正因如此,李先生成为中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开创了中国戏剧史上的新局面。《春柳社》在东京留学的日本学生中首次演出《茶花女》,李叔同参与了《茶花女》的演出,在日本戏剧界和中国留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春柳社》的成立和《茶花女遗事》的首次演出对中国戏剧来说是开创性的,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戏剧的巨大变革和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戏剧形式——中国戏剧。
曾亲自参加中国戏剧创始活动并在东京观看李叔同演出的许半梅先生在《戏剧创始时期回忆录》中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戏剧都是以戏剧为基础,以戏曲为嘉宾;独特的是我们中国的情况不一样,一直是以歌舞为主的戏剧。所有的戏都是以唱歌为基础的,所以演戏叫‘唱歌’,看戏叫‘看戏’。在以前的中国,几乎可以说戏剧就是戏曲,戏曲之外没有戏剧。”的确,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中国观众都希望中国的戏剧应该改革。由于春柳社的影响,在1908之后的几年里,以上海为中心,涌现了一大批崇尚戏剧的戏剧团体。比如春阳社等。,接受了刘春学会的启发。
李叔同从东京上野美术学院毕业后回到中国。如前所述,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大学任教时,担任绘画和音乐教师。在此期间,他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实践——裸体画。他主编的《西方美术史讲义》是中国第一部,填补了中国美术教育的一项空白。
5.
不要试图填补生活中的空白,
因为音乐来自那片空白的深处。
泰戈尔
李叔同是诗歌大师,也是歌曲创作大师和集大成者。他一生中最著名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是《告别》和《童年回忆》。大多数人听了这首《送别》,然后知道有李叔同。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告别》的歌词:
亭子外面,古道旁,草是蓝色的。晚风助笛声,夕阳过万重山。天空的悬崖和地球的角落,知心的朋友半散。一瓢浊酒让我快乐。今晚和梦寒说再见。亭子外面,古道旁,草是蓝色的。晚风助笛声,夕阳过万重山。
《送别》这首歌最初是由J?p?约翰·p·奥德威(1824—1880)创作的这首歌的名字是《梦见家和母亲》。因为这首歌的旋律优美、流畅而深刻,李叔同选择它作为《告别》这首歌的配乐。歌曲《送别》一经问世,立即风靡海外,至今传唱80多年。电影代表作《早春二月》《城南旧事》先后被选为插曲或主题曲,进一步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童年的回忆》是李叔同的另一部杰作。歌词曰:
当我春天去秋来时,岁月流逝,流浪者受伤流浪。回想起我的童年,我在家里玩耍,仿佛就在昨天。茅屋里有三根椽子,还有一棵老梅树,树的底部被藏住了。鸟儿在高高的树枝上歌唱,鱼儿在小川奈那游泳,一旦它们摆脱了闲暇,它们小时候就很快乐,但西尔勒做不到。当你小时候快乐的时候,你做不到。
精选William . s . hays(1837-1907)的歌曲《我亲爱的阳光灿烂的家乡》,舒缓的旋律中透着忧伤。
李叔同创作的大量歌曲之所以能广为流传,是因为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邱梦很、丰子恺《中国五十首名曲序》)。其歌词极具文学性和抒情性,富有民族特色;它的曲调通俗流畅,高雅通俗。他的创作理念为中国的音乐生产提供了实践示范,从而扩大了歌曲的知名度。
6.
爱默生说:“一个有信仰的伟人总是被视为异教徒,最后他被迫以一系列怀疑态度来表达他的思想。”
李叔同出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几个值得注意。这也是其研究人员近年来得出的一些结论。第一,在家庭氛围中受其影响。在他五岁之后,他经常与僧侣会面,他经常看到僧侣来他家念经和拜忏悔。他家有信佛的倾向。二是西湖佛教氛围的影响。浙江第一师范大学靠近西湖,他经常去附近的寺庙参观。丛林茂密,僧人众多,不时传来钟声。这种独特的人文环境有形地强化了他从小种下的佛教因素,第三是周围人的影响。例如,马一浮就是其代表之一。他试图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哲学向前推进一步,并从佛教哲学中汲取营养,从而建立了一个儒佛融合的思想体系。第四,对男女爱情、家庭和婚姻的愧疚。李叔同出家的原因是他对年轻时荒唐的生活没有恐惧和悔恨。这是个秘密。第五是生理疾病的影响。他长期患有神经衰弱和上一代的肺结核,这使他更有必要在安静清新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并远离嘈杂的山谷丛林。除了厌恶世俗,看透红尘之外,也是因为他对佛教思想的深刻和高深莫测的迷恋和向往。此外,他是一个必须认真彻底地做每件事的人。当他出家时,他也有自己的目标。同时,他在佛教、佛学、佛学和中国各派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教思想体系。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弘毅大师时,提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他认为:“红尘中的人看透红尘,达到悲喜交集,即功德圆满,这是弘毅大师一生的三部曲。”.....尽管弘毅大师看透了红尘,但他并不悲观厌世佛陀一生的声明是帮助众生。他是本着生而为人的精神入世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朱先生的这句话,常被大师的研究者引用,影响很大。
在中国十大佛教宗派(居舍教、智学教、法家教、石成教、三论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中,华严宗是一个具有较完整理论体系和哲学深度的宗派。其理论体系被称为“法律世界的起源”。正如我之前所说:“弘毅大师入佛不仅是为了避免世俗的烦恼,也是为了清净;入佛后,我不想只做一个敲钟念经的和尚。他想在西方生活并成佛,超越生死。要实现这一终极目标,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首先要从佛教哲学的高度把握佛性和佛教境界的内涵以及实现的途径。弘毅大师研习《华严经》和《华严宗》,体现了他在探索佛性和佛教境界方面的深度和品位。(参见金玫的《弘毅大师传——悲喜交集》)
中国佛教史上的法家实际上是指道玄南山派,道玄是中国法家的曾祖父。第二位祖先是唐玄宗的弟子,也是周修的律师。第三位祖先是北宋律师道亨。元代以来,法学派凋敝,经典失传,佛家戒律散乱,禅宗盛行,逐渐衰落。本世纪前二三十年,中国开始从日本请回唐宋法门的部分典籍,这一法门重新受到佛教界的重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弘毅大师被誉为复兴南山法门的一代宗师。
他为佛教留下了《僧人戒行四点法》一书,并与门生丰子恺约定由护生编绘,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后来,大师主张建立南山法源学院,致力于推广法家思想。后来,他主张建立“佛教培训中心”,这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再加上大师在世俗时代的影响,大量的制僧材料脱颖而出,一时间佛教蔚然成风,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7.
李叔同的复杂生活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虽然,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走遍了世界各地,但他从未走出文化世界。他一直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即使在他出家之后也是如此。(见黄福海的老师弘毅和我)他在世俗时代有很大的影响力。入佛后,他为佛教界做出了贡献,他的一生充满了神秘和跌宕起伏。今天,当我们面对他时,我们有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和一种悠闲的心情。然而,我们却被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是的,有时候我们太功利了,缺乏一种宁静和休闲的感觉,缺乏对生活、艺术和生活的多角度思考。
弘毅大师39年的居士生涯和24年的佛生涯值得我们学者学习,尤其是他在中国文学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隐藏我的想法,我想知道,在21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来富国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