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的羁绊
Q先生喝了几杯酒,看起来有点醉意。他坐在沙发上和我聊起他现在和未来想做的事情。他说,“现在他特别想创立自己的产品品牌,但是怎么办呢?”
再过几年,Q先生就四十了。虽然四十并不迷茫,但是Q先生还是很迷茫或者说有些无奈。他说:“你年轻无忧无虑多好。你想做什么都可以。年轻就是资本。现在这么大年纪了,想做什么都没那么容易了……”
有一段时间,他跟我们开玩笑说“每次来漪汾,我都想踩他们的地板。我年轻的时候为什么没想到做他们做的事...这太容易了……”
和Q先生接触不多,但每次都觉得他是一个比较深情的人。他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自己的梦想,也曾经追逐过自己轻佻的梦想。总是有很多来自外界的诱惑或者现实让Q先生在现实和梦境中不断重复和交替;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同人事的影响,梦里的东西渐渐浮现在脑海里,或者说不曾离开,只是被厚厚的岁月尘埃覆盖;
将近40岁的年纪,上有老人,下有年轻人。好像有时候追梦有点力不从心。...
有时候,坚持梦想的代价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郑国强在给他18岁的儿子郑毅的信中说: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理想总是太容易妥协,欲望却往往太容易放大,直到欲望的袈裟把我们一层一层包裹起来,迷上了我们的眼睛。当我们拼命拒绝,用自卫来反抗的时候,我们撕开了蒙蔽我们双眼的障碍,却发现我们无能为力。...
在电影《革命之路》中,丈夫弗兰克和妻子艾普丽尔都对现实生活不满。四月,一个家庭主妇,偶尔演一些不知名的剧,成了一个烂演员。每天,她都站在家门口,看着弗兰克去上班。她知道自己只是美国无数个这样的小窗口中的一个,生活单调甚至有点平庸;丈夫弗兰克是一家公司的小职员。他在他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公司继续着他无聊的工作。他每天带着圆顶礼帽穿梭上下班,他也知道自己只是无数个圆顶礼帽中的一个。他经常厌倦每天为家庭生计奔波。
于是妻子想到了“美丽的巴黎”,他们要全家搬到巴黎开始新生活。在巴黎,他们幻想“老婆上班,听说巴黎政府部门秘书工资很高,让四月也能上班;她的丈夫弗兰克做了一件年轻时想做的事,实现了他未完成的梦想。”四月对他的美丽的想法感到高兴。他试图说服弗兰克,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周围的朋友...就在他们搬家的前一个月,弗兰克被告知要升职,加入公司的核心部门,薪水不错。爱波歇斯底里的反抗,最后甚至以自我毁灭的方式结束了孩子的怀抱和自己的生命。...
我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你觉得在巴黎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是香榭丽舍大街还是埃菲尔铁塔,还是巴黎圣母院让你如此痴迷?”在巴黎做秘书是如何成为人类解放之路的?在你逃避自我的时候,它是怎么变成追求梦想的一种方式的?"
“巴黎只是象征着追求梦想的勇气。”
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在日复一日枯燥的生活里,在无可奈何的现实压制里,在无数个抽泣的夜晚里,“梦”这个词就像易碎的纸片一样不堪,随时都能听到破碎的声音...抛弃又拾起,拾起又抛弃。....
梦想撑起现实。
弗兰克可能不是不愿意去所谓的“巴黎”,而是害怕当他真正放下羁绊的时候,发现自己不知所措。年少时异想天开的“梦想”早已荡然无存,他也失去了曾经的激情。....
幸运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放弃再拾起”的过程,支撑着我们大多数人看到了生命中十几年的微弱希望。激情虽然在消退,但至少还存在,而且会以新的姿态继续高涨。...
北大微电影《星空日记》讲述了一个从小热爱星空的大学生与星空之间来之不易的缘分。
如果梦想是一件衣服,那么天文就是我穿不起的牌子。
他小时候对星空有一种天然的好感。他奶声奶气地说“摘星星需要梯子和夹子,因为星星很烫”;
上学后,他在作文中写道,“我的梦想是摘星”;
考上北大后,18岁的他,家境贫寒,因母亲去世负债累累。他妥协了,选择了财务部。
天文是他偶尔给自己的奖励,父亲从小就告诉他,“得不到的不要奢望”;上学的时候,他要认真写下自己的梦想。老师上课批评,嘲笑,大方。学生们围着圈嘲笑和鞭打。...
“我生下来就没抓到一手好牌。我只能打一手烂牌,面对现实,这才是正道。”
进入北大,他努力争取免学费和勤工俭学。他确保了自己的人生是一系列一步一步的勾连,他以无与伦比的准确性建造了自己的“正确的”和“现实的”高楼。
小时候的星空依然成为他无法放弃的奢望;他偷偷站在门外旁听天文相关课程;他从他的老师那里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转到天文学专业并获得研究生学位。一次次被醉汉辱骂,被老板打;收到某大型国际银行的实习邀请时;在他心爱的女孩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我害怕什么了。....
终于,星星不再那么遥远了。...
面对现实才是正道;面对梦想也是一段坎坷却精彩的旅程。...
现实抹杀梦想,梦想支撑现实,两个矛盾的方面让我们在人生这条路上艰难的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