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凶杀案的两版本解析

1、感情受挫说

发生在年轻大学生身上的凶杀案,而且凶手杀害的是一个男生旁边的女生,很自然就让人想到了“感情受挫”的字眼。这是一种社会影响相对较小的犯罪动机,犯罪目标针对的是某个特定的对象,比如其女友、情敌、室友或者师长,曾世杰在感情受挫的时候,还没有把矛头指向社会更大的群体,所以遇难的仅仅是那个涉嫌“感情纠纷”的女生,当然身边的男友和另一个男生也顺带遭到了攻击。如果曾世杰的犯罪对象是夜里9点还在河边散步的男生和女生,那一定是他们与曾世杰发生了感情纠葛,让其心理调节机能不再处于和谐状态,甚至产生应急心理性障碍,所以产生报复倾向。

分析这个时候的曾世杰,他的心理状态是:谁让他感情受挫,他就让谁付出代价。他的目的可能很单纯:仅仅为了让自己的愤懑能够得到发泄。他一发泄,那个女生就成为牺牲品。

2、随意杀人说

看谁不顺眼就杀谁,碰上谁就杀谁。这种流行学说的观点,认为曾世杰瞄准的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对象,他可能跟那个女生和男生根本不认识,因为他们是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走在路上就是陌生的路人,这两个陌生的路人在血案之前没有任何关系。这时候的曾世杰,面对路人和校友,怀揣的不是刀子,而是对整个人群、社会的愤怒,所以他就把愤怒无端地发泄到了遇到的第一人身上,遭遇不幸的就是那个可能根本不认识他的女生。如果不是这个女生,也可能是另一个女生或者男生。

分析曾世杰对陌生路人施暴的理由,是发泄自己的某种社会情绪,用暴力的方式,对自己的遭遇表达不满和报复。这有点像南平凶杀案的凶手郑化民,为了发泄自己对前女友和领导的不满,把暴力强加在了无辜的小学生身上。在这种扭曲的心理状态下,一个人随意杀人,就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