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派的电影花絮

1986年,岳汉平导演将白先勇的小说《孽子》搬上银幕时,台湾省还处于戒严时期,民风保守。同性恋问题只能在社会底层滚动,更别说拍成电影了。尤其是当时被戏称为“20世纪黑死病”的艾滋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爆发,还被等同于男同性恋。在旧的道德标准下,被形容为上帝对同性恋者的天谴。在影视作品中讨论同性恋问题就像洪水猛兽,电影中的同性恋情欲只能越缩越小。当时的审查尺度非常严格,不仅是政治审查,对社会道德有影响的电影也不会被允许。同性恋情节难逃委员们的剪刀差。剪得越多,不仅创意受损,投入的钱也越难收回。所以《孽子》的拍摄重点极其严格。重点是主角的叛逆性格和一个年轻的老同志与女性朋友的友情,尽量减少肢体亲密的接触画面。内容经过令人尴尬的修改,使得书中的同性恋情欲和爱情纠葛没有出场的余地。飞翔的白鹭只能作为同性恋者被社会放逐的孤独的隐喻,紫龙的军人家庭背景只是被含蓄地指出。当初改编剧本的时候,很多考虑都和新闻局的严格标准相差那么大。当它被送到审查官办公室时,审查官的铃声一直在响,新闻局奖励了它两次禁令。第三次提交时,电影公司为了拿到影片,同意由审查官办公室修剪21处,并且只有在修复后的拷贝包括底片上交后,影片才以“限制级”上映,从未上映完整版。除了政治道德意识的把关,电影版的另一个挑战是文字跨越影像的障碍:如何在100分钟左右的有限篇幅里,把数百页的复杂原著结构有条不紊、深入人心地讲出来。在角色改编方面,编剧将书中三个重要角色:用摄影记录下幼鸟身影的、外形精致的杨、因丧子而立誓保护新园恶孩的傅老头,集中在孙悦饰演的杨身上,使之成为新园孤独小鸟的安身之所,以期呈现出更加纯净宽容体贴的人性。这种改编手法虽然省略了其他有感情深度的故事线,但也让它成为了一部纯粹的改编作品。在剧情和主题部分,于导从人性的温情与宽容的角度,锁定了三个故事:李青与配角悲惨的童年与家庭故事,新园少年孤鸟与杨教练的深厚情谊,与李青的命运相遇 描述了这些同性恋少年叛逃被家庭驱逐后的爱恨矛盾和回归本源家庭的渴望,以及如何在友情的支撑和身份认同的凝聚下重建另一个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