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卷化的一些思考

最近流行内卷这个词,周围时不时就能听到。你为什么这么纠结?你累不累?说实话,我曾经也是其中一员。其实我在发泄这样一种情绪的时候,心里一直藏着另一种声音,那就是,这真的是内卷吗?不就是因为怕困难,缺乏奋斗精神吗?至于为什么这种声音不喊出来,却喜欢躲在深处不敢露脸,我觉得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人总是喜欢用时髦的挡箭牌来掩盖自己的弱点。究竟什么是内卷?是不是真的这么好用,成了现在年轻人随便的借口。我对内卷最通俗的理解是,在电影院,因为前排的观众站起来看电影,最后一排的观众为了看屏幕也要站起来看电影,最后所有的观众为了看屏幕也要站起来看电影。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付出了,回报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站着看电影比坐着累多了)。简而言之,内卷化就是一个群体中,个体的行为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导致这个群体的行为雷同,最终导致这个群体整体的行为效用为零甚至为负。按照这种理解,我们回头看现实。一个高中生看着他的同学学习很努力,很努力,让他不敢放松,跟着他们一起读书。这让他觉得太累了。他心里想,为什么要这么投入,平躺?在我们自己的场景中,我们的工作往往需要上级的考核,这就导致了同行单位中总有一个单位非常努力,而且都是工作狂。因此,他们的表现非常好。同级别的其他单位忍不住努力,却因为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很痛苦。从上面两个例子来看,这是对合吗?经过我之前的准备,我想大家应该很容易分析出来。其实这不是内卷。为什么?因为以上两个例子,他们最终的结果是他们群体的整体行为效用是正的。懒惰的学生,在努力的学生的带动下,也能提高学习成绩。最能称得上失落的是当时学习的苦,但学习的苦最终是知识的甜。勤劳的单位画了被动的勤劳的单位。虽然可能也是下了功夫,但是最后考核还是不如人意,因为不如别人。毕竟评估总是有差别的。但这个群体的整体效用不是以考核排名来衡量的,而是以这个群体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的。这两个单位在对比之前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利的。所以以后不要总拿内卷当例子,让内卷背黑锅,而不是自己找。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缺乏自强不息、拼搏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意识。如果整个社会都选择平躺,社会还能进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