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以军 《小儿子》读后感
在节目《一本书一座城》中,台北这座城市用了骆以军的《脸之书》作答。虽然骆以军以文字魔幻细腻见长,但他人却是一个长相粗犷的大叔,平易近人,声音也富有磁性。接触骆以军的文字,也是由《脸之书》开始,读那两本书像观看两本相册,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那些微笑、苦涩、诡谲下掩藏着的寂寞、荒谬与绚丽,都在述说着浮生若梦。读者也像是停驻在昏暗的巷弄,无法逃开。
但抛开造梦和偷梦的小说创作之后,生活中的骆以军却是一个温暖有趣的人。没有一本书,会比《小儿子》一样,更接近骆以军童真的部分,也更接近他的善良、豁达。写《小儿子》的骆以军放弃了他一贯的长句、形容词叠加的作风,用简略短小的片段,为读者展示了更柔和、更温暖 、更适合他圆滚滚体型的部分。《小儿子》一书,讲述了骆以军夫妇和鬼头鬼脑的小儿子、害羞内向的大儿子之间各种有趣的故事。
看《小儿子》,很多时候像在看台北文字版的《家有儿女》,家里的两个儿子和蠢萌的老爸上演了一出出喜剧。最另人记忆深刻的要数小儿子阿宁咕的“语出惊人”了。爱说大话的骆以军每每越到小儿子,必定是“被一口血哽住”或是疑惑到懵住的表情。自觉是个“英明神武”的父亲到了儿子嘴里就变成了“上辈子是超瘦、超干瘪的一根脱水萝卜干”、身上的人鱼线是四十年前的脐带的废材······
这“小儿子”是儿子阿白,是儿子阿宁咕,也是他自己。写《小儿子》时的骆以军,父亲已经离世,母亲则接连做了人工髋骨、人工膝盖、白内障等大小手术,死亡的阴影已经袭来。在与儿子“胡搅蛮缠”,骆以军作为一个小儿子的身份,回忆自己的老父,写老父的老父,那些湿漉漉的东西便覆盖其上。
骆以军的父亲是来台的外省人,在台北奋斗打拼,造了一个又一个梦。台北成了造梦者的天堂,也将永远他们留下了。那些关于父的父的父的故事,随着下一代的出生日渐空洞,连骆以军都无从知道,那些紧紧抓住了回忆,“别忘了你该是你体内的血液”后头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害怕自己成为一长列时光羊队里弄丢该秘密讯息的那只,害你的后代从脱离那支祖先的队伍?”让人遗憾的是新生的一代人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对过去、对历史无兴趣的幼年)接收长辈们最珍贵的记忆。
骆以军最重要的作品《西夏旅馆》主题便是描写台湾外省第二代孤独的异乡人心理。台北在他的眼中不是那种小清新、小文艺的地方,更像是一部电影,一个个年轻人就是一个个道具,一个个咖啡屋是一个个未来之国。去到很远的地方吃一道故乡的菜,默然落泪的父亲形象从来不会在骆以军的血液中消失。即使是《小儿子》中那些欢声笑语的场景之后,骆以军仍旧留下了他的思考,他的焦虑。在《泳池》中他写到自己独自在无人的泳池来回游着,是因为笨拙地划水,似乎可用卸掉人世无端加诸的暴力。如生离死别、以讹传讹、恃强凌弱······
但骆以军也找到了应对这并不完美的人生的法宝,“人心繁复,你无从解。一条河流的河床、石块、漩涡、水流变化缠绕,清与浊的微妙分界,造成枯竭或流动的地貌,但你总希望一生可以经过很多条河流,不要因某一条河流的窟窿或险滩就困绊住了。我希望我的儿子是像我祖父或我爸‘唉唉’迷惑一下,然后又‘哈哈哈’地往前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