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静辽沈决战简介

1948年秋,双方为争夺东北,在辽宁、沈阳举行了决战。电影《辽沈战役》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彪和毛泽东的战略分歧。分歧的原因在于林彪对攻占锦州信心不足。红军时期,林彪擅长运动战,不喜欢进攻。四平大战前,林彪多次采用围城战术,在运动中轻松消灭大量敌军。但1947年6月,林彪率部重兵围攻四平,被国民党专家陈明仁重创。此后,林彪再也没有回到四平。林彪确实有一定的攻关畏难情绪,即使东北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在的再三请求下,林彪终于下定决心攻打金,并率领几十万大军南下攻打金。锦州之战成为决定东北两党两军命运的关键。人民解放军重兵围攻锦州后,守敌在范指挥下作战,国民党调集65438+万兵力向锦西葫芦岛方向增援。当时锦州到锦西只有40公里。虽然有塔山,但其实是一座倾斜的山,防守起来没有什么危险。周围制高点被敌人占领,东面是渤海,很容易遭到国民党海军的攻击。敌守城司令范,黄埔军校第一期出生。曾在日本、德国学习西方军事,被称为国军“勇士”。锦州之战开始时,蒋介石没有把握,要他突围,但他坚持坚守。在范的怂恿下,蒋介石亲自督战葫芦岛一带的军舰,使解放军在锦州城下全军覆没。由于东北野战军经验不足,攻城部队伤亡与日俱增。当时东北野战军南下攻金,燃料只够单向使用。如果撤出北方,不仅毛泽东和党中央不满,东北野战军花了多年努力打造的重炮、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也会被扔在锦州城下。在这种情况下,林彪只有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一边攻关,一边打援。为了对付从西边过来的十万援军,林彪硬着头皮把两个纵队、两个独立师和1炮兵旅调到塔山。部队部署后,林彪仍不信任他,派苏静到塔山现场投标。林彪对苏静的信任和期望可见一斑。塔山阵地的指挥员们虽然口头上称苏静为“监军”,但行动上却不敢有丝毫疏忽,一寸一寸地守卫着防线。锦州久攻不下,东北野战军高级将领十分焦虑。当然,苏静这个“监督者”很难平静下来。一天,为了尽快打好锦州的基础,苏静和野战军炮兵司令员朱瑞冒险深入锦州外围的义县,搜集情报。结果朱瑞不幸被雷击身亡。朱瑞是山东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人民军炮兵创始人。他的牺牲一度给集结在锦州城下的数十万攻城部队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此之前,粟裕将军指挥华东野战军攻占山东省会济南,显示了非凡的攻关艺术。消息传到东北野战军,林彪和部队的思想压力更大了。解放战争以来,每当各战场出现僵局和新问题,粟裕总是第一个打破僵局,找到答案。毛泽东还经常把粟裕作为各战区指挥员的楷模和楷模,以通电全军的方式给予嘉奖。一向骄傲的林彪当然不是很服气。但他也知道,如果攻不下金州,将来他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肯定会贬值,东北野战军会觉得在兄弟军队中矮了三分。就在这时,苏静帮助林彪找到了答案。原来,当苏静深入前沿时,发现二师、五师在攻打易县时采取了坑道近压作战的围攻方式,伤亡很少。苏静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方法可以在所有攻城部队中推广。65438年10月5日,苏静向林彪提出以隧道逼近作战夺取锦州的建议。林彪听后非常激动,围攻的想法一下子就出来了。他立即下令各纵队、各师攻城,各师以2/3兵力抢挖高、宽1.5米至2米的交通沟至距敌线50-60米处。锦州很快陷入了解放军纵横交错的隧道。在地道的掩护下,攻城部队的伤亡大大减少,野战军的火炮甚至可以从地道到达离城根只有100米的地方进行射击。当锦州之战愈演愈烈时,范曾计划利用解放军日益增多的伤亡在城外反攻。可是看着城外越来越多的隧道,越来越密,却没有解放军的身影。范心未寒,慨叹:“守城无望!”65438+10月65438+5月,锦州城破,范战败被俘,还在抱怨解放军的地道。辽沈战役胜利后,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不到两天就攻占了敌人重兵防守的天津,给了被困在北平(即北京)的傅极大的军事威慑。天津战役打得漂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解放军在锦州战役中积累了丰富的攻坚经验,攻坚信心大大提高。归根结底,苏静的建议使东北野战军迅速成长为一支善于攻关、敢于攻关的部队。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总司令林彪一直记着上述功绩。他曾经说过,“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士兵”,而苏静将军经常说他只是提建议,这真的很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