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尧曰二十》“知命”“知礼”“知言”(3)
细读尧曰这三篇,都是刨根问底的大学问,为君为臣为人各司其命。尾章“知命”“知礼”“知言”称为“三知之学”,可与首章“三乐之学遥相呼应。
孔子说:“不懂得命运,不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制,不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人们说的话,不可能辨别人。”
首先看“知命”,人生到这个世界是个体生命,从生到死是来完成人生的使命。《论语》中的命当为君子的“人生使命”之意,懂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意义。许谦在《读四书丛说》中说:“有天理之命,有气数之命。天理之命,人得之以为性者也;气数之命,人得之以为生死寿夭贫富贵贱者也。此章命字,盖兼二者而言。”人有两种命天理之命和气数之命,但意义不同有舍小我之命来成就大我之命的含义。
《周易》鼎卦《大象》:“君子以正位凝命。”告诉我们要凝聚个体生命中的力量。《周易》困卦《大象》:“致命遂志”与中《论语》中“见危授命”和“见危致命”可以理解,舍弃自己的“个我之命”以成就其“大我之命”。
再看“知礼”。礼在古代是规范社会行为的一切法则、规定、仪式的总称。我们“生而为人”,就必须循礼、依礼来立足于社会。《周易?系辞上》有“知崇礼卑”,朱子解释为:“知识贵乎高明,践履贵乎著实,知既高明,须放低著实作去。”(《朱子语类》)
《周易》亦以履卦为礼。古人往往将“礼法”连起来称呼。人性是喜欢严以待人宽以待己的,这种“他律”性的存在被“礼法”强制起来,将“他律”转为“自律”,故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来真正发挥作用。唐文治说“知礼之学,亦由浅入深者也。始焉品节详明,不越秩序而已,进而上之,则非礼勿视听言动,而动作威仪之则,皆为定命之符矣。此尊德性而道问学,由知天、事天而能立命者也。"(《论语大义》)
最后看“知言”。《论语》中孔子论“言”的地方很多,言出其口进吾耳体现出“知言”和“知人”的关系。《卫灵公第十五》多处提到有:“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还有“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还有“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言者心之声,但是言可以伪作,故必察知言之真伪,方能知人也。
《周易?系辞下》:“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此是知言、知人深刻洞察力的微言。,这里的“言”亦并非仅指常人之言,且亦指圣人之言也。
“知命”“知礼”“知言”,三者并非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李光地对三者论述精妙,如下:“尽其在我者,而听其在天者,谓之知命。不知此,则无入道成德之基,故日无以为君子。卓然于义命之际,似乎可以立矣,然义之中,节文详备。不知此,而持循于日用之间,则自信或不笃,自守或不坚,故日无以立。身既立矣,而德业之助则在乎人。言者人心之声也,苟非穷理而有以知言,则是非莫能辨,因之而邪正莫能知,故日无以知人。知命则立志之验,知礼则持敬之功,知人则穷理之效,是亦先儒论学之序也。”(《读论语札记》)
《皇疏》:“命,谓穷通夭寿也。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强求,则不成为君子之德,故云无以为君子也。穷谓贫贱,达谓富贵,并禀之于天。”
韩愈《论语笔解》:“命,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非止穷达。”
许谦《读四书丛说》:“有天理之命,有气数之命。天理之命,人得之以为性者也;气数之命,人得之以为生死寿夭贫富贵贱者也。此章命字,盖兼二者而言。”
《朱注》引程子日:“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并:“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
~~如果你觉得我写的不错,能够给你带来些许快乐,或对你有所帮助,记得点赞加关注哦,并在留言区留下你的赞赞赞赞美之词,哈!那会激励我今后写出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