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万物一体的解释
第一是“仁 ”或“仁者 ”,亦即“大人 ”。在阳明表述中有时说“一体之仁 ”,有时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或说“夫圣人之心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笔者以为是因其语录体在时间上本就不连贯 ,表述不同而其实一也。此“仁 ”也即阳明“良知学 ”的核心“良知 ”。远承孔子之“仁者爱人 ”,其所要追求的境界同样是“仁者 ”所应具的“己立立人 ,己达达人 ”境界 ,在阳明则为“致良知 ”。
第二是“天地万物 ”,当应分辨它在阳明《传习录 》中指什么。首先 ,我们看到大多情况下 ,阳明是分别“天地 ”与“万物 ”而论的。就“天地 ”而言 ,大多数地方 ,指生生之天地 ,万物和人由之而生 ,而万物和人之理也由之而生 ;少数时候又明指形上意义的天地 ,如“可见人心与天地一体 ”。综合来看 ,“天地 ”与人和万物相比是具有先在意义的 (是宇宙生成论也是存在论意义上的 ,不过在中国哲学是不会去明确区分这些的 )。就“万物 ”而言 ,当指与人同生于天地间而又不同于人的诸物 ,即所谓“风雨露雷 ,日月星辰 ,禽兽草木 ,山川土石 ,与人原只是一体 ”。
其次 ,我们也看到阳明有时又把“天地万物 ”并论而与人的“良知 ”对指。在同一条中 ,阳明强调 :“天地无人的良知 ,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 ,与人原是一体 ”。在这同一条中前后意思也有不同。“岂但禽兽草木 ,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这种情况下突出了“良知 ”的地位。此外《传习录 》中 ,“物 ”指“事 ”,所谓“必有事焉 ”;又有人之良知指示而成之事事物物。
总之 ,“万物 ”当指与人不同、在人之外的事物 ,它们是不具备良知的。“天地 ”也与人不同而在人之外 ,天地之心是人 ,人能与之感应而得到其“道理 ”,而这也即人心本然之“良知 ”。第三是“一体 ”。“一体 ”是人心由“天地 ”感应之“良知 ”接应于“万物 ”而得到的人之应然境界 ,在此“仁 ”或“良知 ”遍流而无间。所以是内在于“仁者 ”的“一体 ”,是“良知 ”的“一体 ”,而不是知识论或生成论意义上的泯然物我。
由以上可知 ,阳明“万物一体 ”思想即是“仁者 (良知 ) —天地 —万物 ”三者的“一体 ”,而它也包含了阳明“良知学 ”的基本范畴。“良知 ”本身即“天地 ”之道之理 ,“而人之一点灵明为天地万物开窍最精者 ”,即与天地感通 ,故人心也即具有“良知 ”。但常人因其“私欲 ”之蔽而“失其本心 ”,需要不断经由“功夫 ”才能达“一体 ”的应然境界 ,而唯有圣人才能“生知 ”而具有“一体之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