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在什么情况下会改变人们对这个品牌的看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力是指心理活动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专注程度。但影片在很短的时间内,跨度大,人物多,情节扑朔迷离,地点不可预知。观众只有全神贯注地观看,才能品味到电影的魅力。这种高报酬的心理活动提高了信息接收的效率,增强了记忆力,所以人们往往会忘记昨天看的电视节目,而记住多年前的一部电影。
人们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来处理他们接触到的信息。电影独特的表达方式有效地深化了选择、组织和解释自我感官刺激的过程,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连贯的现实形象。不仅是观影时直接反映当前电影信息的感知影像,过去感知到的物体也能在脑海中清晰再现。这可以从人们对电影的态度得到很好的解释。很多经久不衰的经典电影,效果前所未有,明显高于观众对同媒体电视节目的好评。
观众对电影的积极态度,以特定的方式对电影的友好倾向,这种态度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了他们的感受。相比之下,其他媒体的待遇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翻开报刊杂志,打开广播电视,铺天盖地的关于电影的报道,不都是褒奖,而大众能够自由发表意见,才是态度的表达。难能可贵的是,观众的态度更愿意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电影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几乎可以无障碍地在全世界销售,广告商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的传播载体。但是,影片中的广告并不是在电视节目中插播广告那么简单。毕竟观众不是花钱去电影院买广告的,制片方和商家一定要抓住观众的心理,达到双方都满意的效果。
电影中的潜意识广告,也就是你说的植入式广告,披着流行文化的隐身衣,脱离了传统广告直白的诉求模式,以更微妙、更生动的形式潜入观众的视野。因为角色、服饰、道具甚至电影、电视剧的名字都可以转化为商品品牌,这就给制片方提供了降低成本的巨大空间。刻意在影片中插入产品或服务,或静态陈设,或画面背景,或演员使用的道具、对白等信息。它的好处是让观众在不经意间建立起对商品的潜意识感知,暗中让影片传达品牌的精神。
电影作为一种生活的艺术表达,自然可以成为广告主向消费者推荐其产品定位的一种方式,而且这种推荐非常具体,具有示范性。尤其是定位相对高端的产品,以前可能有些人对苹果笔记本不太了解,但是当看到连顶级名人都在用这款笔记本的时候,就能意识到这款笔记本有多高端,同时也能意识到使用这款产品能给自己带来的优越感,这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一种积极的驱动力。
潜意识广告利用电影和明星的效应,将品牌植入剧情,同时引起注意或提醒,强化品牌联想,塑造品牌偏好和独特的品牌心理,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好感,是消除消费者离心倾向和逆反心理的良药。而且从广告媒体策略来看,潜意识广告与这一时期有影响力的大片相结合,广告实际到达率相对较高,每千人成本较低,也符合广告的媒体策略。创意是广告的灵魂,潜意识广告形式的创新是品牌与媒体之间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潜意识广告作为一种新颖的广告创意,显示了它的魅力,有效地促进了营销。
早期的潜意识广告大多出现在电影中。国外最早植入潜意识广告的电影是1951的《非洲女王》,影片中明确展示了高登琴酒的商标。在《异形从65438到0982》中,主角用一种名叫“里斯”的巧克力豆来吸引外星人,隐藏的广告让“里斯”巧克力豆的销量跃升了70%。后来《玩具总动员》中“土豆头先生”的出现,让这款玩具的销量增加了45个百分点。007系列电影中植入的广告数不胜数。据估计,“黄金眼”系列带来的广告效益使宝马实现了2.4亿美元的销售额。
这是多年前的一篇拙文(选的时候改了),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