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年对匈奴战争为何汉族获胜
160年对匈奴战争为何汉族获胜
中国秦汉两代,均对匈奴开展了大规模战争,前后长达160余年,包括公元前215年―前213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而汉代则更为壮观,从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至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绵延一个半世纪,秦、汉以及匈奴投入兵力接近百万,最后以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依附汉朝,匈奴失去对中原威胁而告终。
而在这一时期,中原汉族王朝之所以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和军事技术的应用是分不开的,而且在160多年的时间中,军事技术始终在支持战争的进行。
例如秦代军队装备有大量先进的远射程武器,步兵、骑兵和车兵,都装备有大量的弓、弩、箭,此外秦军装备有大量的铜制近战武器,包括有长柄的戟、矛、戈、铍,短柄的弯刀和剑。
另外主力部队战时还身着铁甲或者皮甲,这些技术都对匈奴军队构成了优势。
而到了西汉时期,弓弩等远程作战兵器技术进一步提升。汉代弩的改进,主要表现在弩机上。一是有了铜铸的机匣,古代称“郭”,战国弩则一般没有郭。
有了铜郭,在弩臂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可相对提高弩的初速。二是望山高度增加并有了分度线,类似近代步枪标尺的分划,但在形制上有很大的创新。
用弩来对付骑兵,有三个主要优点。一是弩的射距远,在匈奴弓箭的射程之外,就可以先行杀伤敌人;二是弩箭的侵彻力大;三是以步兵、骑兵、车兵组成合同军阵协同作战,让习惯于各自为战的匈奴骑兵,难以抵挡。
汉武帝天汉二年的浚稽山之战,汉将李陵率领的5千步兵被3万匈奴骑兵包围。虽然汉军终于失败,但以绝对劣势的步兵,还能多次击败追击之敌,直至箭尽援绝,才终于失败,足见弩在步兵对付骑兵战斗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西汉在冶铁上技术优势,完全使得匈奴方的武器在材料上,落后于中原国家。从西汉至东汉,汉朝逐渐确开始使用高炉炼铁、百炼钢、淬火、鼓风等一系列技术,使得汉朝的铁制武器锋利程度、柔韧性、硬度等都达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
当时的汉朝官员称,以往匈奴兵器低劣,十个匈奴人才能抵得上一个汉军;后来学得一些汉地冶炼法,也要三五个才能抵得上一个汉军。
除了直接应用于作战的军事技术之外,秦汉两代在工程、医疗、通讯等技术上的发展,也成为支撑战争的重要力量。
例如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已经成为军事工程上的代表作,提升了中原王朝的防御能力。而军队医疗中也有了针对军人外伤、瘟疫的各种药物,从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官兵的生命。
而秦汉时期的军事通讯技术,则是靠烽火、邮驿来传递军情。多数情况下烽燧前沿的敌情信息传到都尉、太守府以后,他们可根据情况自行处理。
如果是重大敌情信息才接着往京城传递,京城接到信息以后还要反馈具体指令。因此烽火的效力是快速预警,而邮驿则担负详细军事信息和指令传递的安全和及时送达,这些为秦汉军队应对匈奴游牧民族军事突袭奠定了基础。
如果中原王朝国民经济运行良好,国家财政雄厚,军事科技的投入就会急剧增加,进而有效保证国家各项军事行动。
汉武帝时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汉武帝凭借强大的国力,大力加强军事建设,四处征伐。特别是针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不仅一雪前耻,还彻底消除了匈奴的威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其中固然有汉武帝雄才大略的个性使然,但更主要的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军事科技的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