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传国玉玺(和氏璧)的资料?

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忽隐忽现,秦以后历代帝王争以得玺为符应。确为天下所***传宝,国之重器。

说起传国玺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右足。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楚威王时,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于他。后昭阳出游赤山,赤山下有深泽,传姜太公曾钓于此,昭阳于水渊畔高楼宴客赏壁,是时有人云渊中有大鱼跃起,足有丈余,群鱼从之,众人离室至渊边,回席后发现和氏璧失踪,疑为门人张仪所窃,拘张仪遍审无果。张仪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15年,拜为秦相,游说诸国服从秦国,以使节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楚败,秦取楚汉中之地。

和氏璧实为他人所盗,昭阳悬千金之赏,购求此璧,盗者不敢出献,乃怀之入赵。后赵惠文王内侍缪贤以五百金货得,赵惠文王从缨贤处得和氏璧;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得知,“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其时秦强赵弱,惠文王恐给了壁得不到城,蔺相如自愿奉壁前往。至秦国,献壁后,见秦王无意偿城,当廷力争,设法取回原壁,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

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秦二十六年,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巡狩至洞庭湖,风浪大作,舟将覆,急投玉玺于湖而止,传国玺就此失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次年公元前210年七月,始皇帝出巡死于沙丘。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军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秦亡,刘邦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一记为“汉传国宝”。

西汉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未立,玺藏于长乐宫王莽的姑母孝元太后处。王莽派堂弟安阳候王舜前去索要,太后大骂:“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无奈,掷玺于地,崩其一角,莽令工匠以金镶之。

公元23年十月四日,王莽兵败,商人杜吴杀莽渐台之上取玺绶,校尉公宾就斩莽首,一并献给校尉王宪,宪自称汉大将军,城中兵数十万皆属焉,舍东宫,妻莽后宫,乘其车服。六日,李松、邓晔入长安,以王宪得天子玺绶不交,多挟宫女、建天子鼓旗,收斩之,李松持传国玺至宛,献给绿林军拥立的汉更始帝刘玄。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军另立皇族后裔刘盆子为帝,改元建世;同月刘秀即位于高邑,国号汉,改元建武;九月,赤眉樊崇等众数十万人入关,更始帝裸袒逃亡。十月刘秀入洛阳,十二月赤眉追杀更始帝刘玄于道。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兵败宜阳,刘盆子和樊崇率众向刘秀投降,将传国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少帝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北宫避难,玉玺失踪。

献帝时,董卓作乱。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长沙太守孙坚率军攻入洛阳,见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孙坚为黄祖军士所射杀,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公元220年,献帝延康元年冬十月乙卯,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

公元265年十二月,司马炎同样篡权,逼迫魏帝曹奂退位,改魏为晋,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

公元311年五月,前赵(匈奴汉国)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公元329年九月,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一月,冉闵(染闵)杀后赵皇帝石鉴,得传国玺,据邺城,自立为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公元352年,鲜卑慕容儁为得到传国玺,邀约南下攻魏,三月,冉闵兵败被擒,五月被杀。慕容评率精骑万人攻邺,魏大将军蒋干辅佐太子智闭城拒守,冉智尚幼。邺中大饥,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蒋干奉表请降,且求救于东晋谢尚。初,谢尚使戴施据枋头,戴施闻蒋干求救,派使者求传国玺,干疑尚不能救,沈吟未决。六月,戴施亲率精兵百余人入邺助守,谲之曰:“天子闻玺已在吾处,信卿至诚,必遣军粮厚相救饷。”干以为然,乃出玺付之。戴施令何融送传国玺至枋头,谢尚遣胡彬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建康,献给晋穆帝,传国玺重入司马家,东晋的君主终于不是“白板天子”了。八月,慕容评攻陷邺城,冉魏灭亡,十一月,前燕慕容儁即皇帝位,自谓获传国玺,改元元玺;

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

公元479年四月,萧道成逼宋顺帝禅让,建南齐;

公元502年四月,萧衍篡南齐立梁;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侯景在寿阳起兵叛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侯景被杀,其侍中兼平原太守赵思贤持玺潜逃至广陵,郭元建获玺,献与北齐行台辛术,术转献北齐朝廷,传国玺遂为高氏所有。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正月,周武帝宇文邕平北齐,玺入周。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杨坚废北周静帝,建立隋朝,传国玺入了隋宫,改传国玺曰受命玺。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隋一统中国。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杀于江都,萧后与炀帝幼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号为隋王。五月,恭帝杨侑禅位,李渊称帝,是为唐高祖,改国号唐,隋亡。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受命玄玺,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以及八方“神宝”“受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三月,俘其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同年,萧后与杨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

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晃(朱温、朱全忠)废唐哀帝李祝,夺传国玺,建后梁。

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十月,后唐李存勗灭后梁,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后唐清泰三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带契丹军攻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公元951年正月,郭威废后汉建后周,遍寻传国玺不着,无奈于广顺三年刻了“皇帝承天受命之宝”、“皇帝神宝”两方印玺,后,赵匡胤受禅,传此二宝,改朝为大宋,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真宗即位,作皇帝受命宝,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宝”。

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县民段义掘地得古玉印,自言于河南乡刘银村修舍,掘地得之,“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璃纽盘”,绍圣四年,上之,诏礼部、御史台以下参验;绍圣五年,经当朝十三名学士官员依据前朝的遗迹,多方考证,最终确认为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玺。哲宗大喜,号为“天授传国受命宝”,改元元符。

公元1127年四月,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不知所踪。

公元1294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传国玺忽现于市。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建大明。元顺帝逃往蒙古草原。

明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以历代传国玺未得,遣徐达率精兵十五万分三路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最终还是空手而返。

至此,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风风雨雨的传国玺就此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另: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汉书”文曰“昊天之命 皇帝寿昌”抑或“受天之命 皇帝寿昌”。两者不同,一般指“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玉玺谱曰: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婴献之。至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不与,以威逼之,乃出玺投地。玺上螭一角缺。及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更始败,玺入赤眉;刘盆子既败,以奉光武。

又:魏文帝曹丕使人隶刻八字“辽史”记为“大魏受汉传国之宝”,我以为应该是“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唐武则天时改“玺”为“宝”,应该是那时代改的。“旧唐书”记:天后恶玺字,改为宝。

“宋史”记:宝。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唐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或多亡失。

天子六玺者,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

天子八宝,一曰神宝,二曰受命宝,三曰皇帝行宝,四曰皇帝之宝,五曰皇帝信宝,六曰天子行宝,七曰天子之宝,八曰天子信宝。

“魏本纪”录:太平真君七年三月,诏诸州坑沙门,毁诸佛像。戊子,毁邺城五层佛图,于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

“辽史”记: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鱼鸟篆,子婴以上汉离祖。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孙权,以归于魏。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 ”。唐更名“受命宝 ”。晋亡归辽。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干河。

再另:后唐以后的传国玺都疑是赝品。即便契丹得自后晋的传国玺也是石敬塘按秦玺仿刻的,后被大元所获。

北宋哲宗时所得的传国玺当时便有人怀疑是章敦、蔡京造假的。

“宋史”记:绍圣末,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李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琱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

“宋史”又记:元符元年三月,翰林学士承旨蔡京及讲议官十三员奏:按所献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泽,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背螭钮五盘,钮间有小窍,用以贯组。又得玉螭首一,白如膏,亦温润,其背亦螭钮五盘,钮间亦有贯组小窍,其面无文,与玺大小相合。篆文工作,皆非近世所为。臣等以历代正史考之,玺之文曰“皇帝寿昌”者,晋玺也;曰“受命于天”者,后魏玺也;“有德者昌”,唐玺也;“惟德允昌”,石晋玺也;则“既寿永昌”者,秦玺可知。今得玺于咸阳,其玉乃蓝田之色,其篆与李斯小篆体合。饰以龙凤鸟鱼,乃虫书鸟迹之法,于今所传古书,莫可比拟,非汉以后所作明矣。

宋史的几处记载中似乎都没有提及“大魏受汉传国玺”和“天命石氏”等刻字,更加令人疑心,再者李公麟与蔡京等人的考证方法更是想当然耳。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有得玉玺于木华黎曾孙硕德家者,监察御史杨桓辨识其文,曰“受天之命,既寿永昌”,乃顿首言曰:“此历代传国玺也,亡之久矣。”。杨桓的鉴定简单到如此地步,令人叹息。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陕西鄠县民毛志学于泥河滨得玉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色白微青,螭纽。陕西巡抚熊翀以为秦玺复出,遣人献之。礼部尚书傅瀚言:“自有秦玺以来,历代得丧真伪之迹具载史籍。今所进,篆文与《辍耕录》等书摹载鱼鸟篆文不同,其螭纽又与史传所纪文盘五龙、螭缺一角、旁刻魏录者不类。盖秦玺亡已久,今所进与宋、元所得,疑皆后世摹秦玺而刻之者。”明孝宗从其言,却而不用。

公元1632年,后金皇太极彻底击溃大元后裔林丹汗的漠南蒙古察哈尔部落,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闰八月,林丹汗患天花病死于甘肃大草滩,次年四月林丹汗长子额哲率部众归降,并献上元代传国玺;皇太极得传国玺后,改女真为满,改国号金为清,改元崇德。

清初,宫内交泰殿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玺,其中就有这方被认为是秦制传国玺的玉玺,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经乾隆皇帝“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钦定为赝品。

公元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博仪被逐出宫时,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壁还在向内务府大臣绍英追要着传国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