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艺术风格有哪些?一一列举说明,谢谢。
(2)空间大小有无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无室内室外变化;
(3)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有没有声音空间,是什么样子,下一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有什么变化;
(4)背景是什么,与前景是什么关系,如何变化(这是一种透视关系);
(5)是否有运动,画面中的主体是否在运动或摄像机是否在运动,是否有更多的水平运动(横向运动)或更多的深度运动。
(6)是否使用了变焦,是否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或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使用得多还是少,是否通过平移镜头增加了新的信息或意义;
(7)注意动静关系,即前景有动静而无背景,或者背景有动静而无前景,或者前景和背景都有,或者前景和背景都没有;
(8)剪辑点在哪里,画面的画面是什么,左画面的画面是什么?如果一个人在跑步,注意画面的人形好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区别,是切换多还是重叠多。
(9)一个镜头中的人物是怎样排列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就是镜头里的人都是一字排开面对镜头,就像幼儿园里一排排坐着,吃着水果。)演员的独唱表演也力求面对第四面墙?
(10)音乐用在哪里?有主题曲吗?有用吗?音乐与角色动作(或表演)的关系,音乐与摄像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和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声音(即噪音)的关系等等。
(11)如果是故事片,剧情的转折点是什么?是旁白还是默写段落?如果是你,能不能默默的把这一段放出来?
(12)画面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变化的,有变化也有不变化的,比如在整个镜头中总是站在B的右边,却从来不往B的左边走,等等;
(13)对话是写的活灵活现,还是舞台口音?光滑吗?
(14)每个镜头人物穿什么颜色,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就是有没有颜色调度,就是作为流动色使用;
(15)道具在时间、地域、民族、文化上是否准确?
(16)在时间上使用倒叙是否合理,用什么手段表达?
(17)用长镜头?最长的镜头是多长?你认为它有实际上那么长吗?这个长镜头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都在图中,或者一个在图中一个在图外(不算正手/反手)。
(18)人声配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吗?
(19)特写在剧情中是否作为视觉压力使用?
(20)全片的声画是如何结合的?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
另外,影视评论写作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如下:
印象主义影视评论的写作,是编剧对影视作品的主观感受和个人观感的描述,是最常见、最普遍的影评。主要看个人的直觉能力和感官能力。其特点是评论随意,观察敏锐,联想恰当,想象丰富。
关于写意性评论写作的思考:
这部电影的主演是谁?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演出怎么样?
创始人是谁?编剧、导演、摄影、剪辑、制作公司是谁?他们有没有其他读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欢这份工作吗?为什么?
作品的哪些部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我抓住我写作的主要内容了吗?有没有遗漏?我对电影的描述是否清晰明了?
我对影片中的演员、导演、题材有偏见吗?如果有,为什么?说出偏见的理由,有理有据。
我的评论站得住脚吗?电影的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还有其他材料可以证明我的观点吗?
我最想告诉读者什么?我在影评里表达清楚了吗?
面向形式分析的影视评论写作:评论的重点是影视作品的形式结构,主要是关于电影的结构和风格,或者电影叙事形式的具体组织形式。从决定电影的组织结构是叙事性的还是非叙事性的,我们可以了解电影是如何整合成一个整体的。分析影视作品的形式和风格,识别影片中使用的技巧。找出全片的技能模式。了解整部电影如何系统地、模块化地运用这些技术。在整部影片或单个片段中,技巧的运用或重复或变化,或深入发展或平行对应,都是需要注意的部分。找出这些重要技巧的作用,也就是找出风格在电影层出不穷的形式中的作用。挖掘功能的直接方法就是关注影片的效果。具体的技巧对影片的强调、误导、澄清和加强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作者论”为导向的影视批评写作:“作者论”的基本信念是电影艺术是个人而非大众表达的工具,但并不排斥影视创作是一种集体努力的结果,只是指出有一个主要人物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论”影评的价值体系基础:个人风格是否在整体影视作品中呈现。重点关注主题意识、影视技巧应用、视听风格一致的影视创作者。
书写方法:
从一组影片的对比中,指出其风格和制作题材的一致性,进而确定影片背后的主要作者。
详细分析一部影视作品,以显示其与作者主题、风格的关系。
相机的运动,构图,灯光,剪辑和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对于分析作者的风格和主题意识非常有用。
起点:
作者的生活(社会阶层、政治、教育、专业训练等。)对影片主题有一些影响?
作者是一直用同一个题材,还是一直拍同一个类型的电影?作者是否对某些电影表现手法(如长镜头、特写、大前景等)有偏好。)?
影片中作者的个人标志是什么?
每部电影中作者是否总是与某些电影的创作者合作?他们的合作有什么特别之处?谁的作者马克更突出?
体裁导向的影视评论写作:它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演变为电影研究领域的一个影视评论焦点。起点:
有没有可能找一些剧情、人物、主题、场景、对话的重复来给电影分类?
电影的类型包含一些社会价值吗?
不同类型的电影发展如何?它们在类型电影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没有发生变化?是衰落了还是繁荣了?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部电影属于新的类型吗?如果有,为什么?为什么不呢?新类型的特点或特征是什么?
电影类型的形成和历史有什么关系?
背景导向的影视评论写作;
1,历史类影视评论写作
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主要运用电影发展的历史和电影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形象。他们都把电影放到影视发展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社会意识形态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主要从社会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审美取向、男女角色的社会地位和性别认同、对不同民族或种族的态度、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影视作品中隐藏的相关观念。
起点:
影片想告诉观众什么样的主题信息?这些信息中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显性指称和隐性指称与现实有什么关系?
电影的精神和价值是什么?他们代表哪个阶级或阶层?
这部电影是挑战观众的信仰,还是不谋而合?
电影是否创造了某种文化或价值认同,使用了哪些手法?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民族/民族主义或者文化侵略?不同性别/种族在影片中是如何呈现的?他们在影片中呈现的形象是真实再现还是扭曲曲解?
影片中使用的基本思维模式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
影片中的世界是呈现了世界的真实复杂性,还是不断暗示着某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