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恩作品简介
这本诗集很真诚,能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诗集里有强烈的对亲人的思念,很感人,很动情。李承恩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她的每一个诗意的表达都能一针见血,震撼人心。读她的作品,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
《边河》、《边河》是中国地域诗歌创作的里程碑。《春风的良心》是青年作家、诗人李承恩继《边和》之后的第二部个人诗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分为“春风的良心”和“青年”。《青花瓷》、《天使的孩子》、《月亮编年史》、《大学操场上的雨》、《电影诗》、《边和》、《边和胭脂主义》,李承恩新作200首入选。有作者的序言,附录有作者两万多字的自述《我的心象,我的历史工作室:像电影一样客观勇敢》。
李承恩关注现实对人们心灵的污染和女性的精神状态,传达了女性的诗性力量。她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明情有独钟。她在序言中写道:“我一生所热爱的,是中国文化中被雷电劈开的那一部分,我为之着迷。”
《春风》中的良知是李承恩的一种精神取向和价值判断,他关注的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一个诗人是什么。目前,李承恩在春风的良知正在恢复文化自信的缺失。
李承恩的作品大气细腻,开放内敛,具有女性独立的精神立场。她提出的“胭脂”女性写作概念体现了她个人的探索活力,显示了李承恩的先锋思想和传统情怀。她的写作是这个时代闪耀着女性光芒和精神的写作。李承恩站在汉语的前沿。她的诗朴实、清新、自然、从容、淡定,是一种全新的汉语言文字。
《春风的良心》尺寸为16,共26版,360多页。装帧设计简洁精致。封面是一辆旧自行车,封底是一把铲子,象征着这个时代小众独立的精神境界和平淡的生活状态。是研究新一代诗人不可多得的选集。
李承恩的诗集《高楼珍》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这是李承恩的第三部个人诗集,包含200多首作品。分为《高楼小镇》和《沉睡的风景》两个系列。附录中有庄、安琪,以及80后诗人丁成、、罗成、杨、和潇水的评论。全书400多页,开本16,定价39元。
著名评论家唐晓渡在《凡深入语言内部之地者,必远游》序言中评论道:从故乡到异乡,从三个地理概念到三座纸楼,李承恩从《边河》开始,随后《雨落孤山营》而终,到《高楼镇》,在一个自我确证的维度上完成了她。更准确的说,这次秘密远征是一次与沉默的持续对抗,是一次突然的打击还是一次僵持,是无声的,是充满血性的。在这样的刺戳中,面具被打破,情感涌动,场景及其声、色、光、影迅速变化,既体现了“运动不息”的魅力,又使我们能够识别出在各种变奏中闪烁的原型——不仅是地域生态的原型,乡土中国的原型,也是一个人致命的欢乐的原型,痛苦的原型,焦虑的原型和恐惧的原型,更重要的是,她虽然意识到”。犀利随意的瞬间联想,丰富灵巧的节奏变化,稍纵即逝的戏剧,等等。李承恩大规模地尝试诗歌的叙事可能性以扩展其内部结构,同时采取了当下拆解的策略,并据此锻造了她颇有希望的语言风格,其肌理在坚硬与灵活、急迫与平静、直白与模糊、随意与细致之间跳跃。所有这些在高镇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再次传达了诗中的祝福:谁深入语言内部的土地,谁就走得远。
关于高层城镇的评论:
琳琳有一种奇怪的精神,是一个女人的诗。
林贤治
李承恩是一位意气风发、激进的诗人,她的诗歌有着强烈的战斗意识,快速有力,缺少了一些女诗人的细腻和柔和,又增添了一些硬朗和非理性。也是新素质,视野开阔,格局大。
——沈浩波
在一个诗歌已经成为自我迷恋工具的时代,李承恩的《高城》令人满意地捍卫了诗歌本身的魔力,看穿存在隐秘角落的能力,以及在更深层次上对个人话语和公共话语的包容。我认为李承恩是在艰难地实践一种对中国现代诗歌具有重要意义的包容性诗学。
陈超
这位来自大江南北的歌手,以她自信的爆发力,现实中闪电般的错觉,独特的印象,为我们奉献了一首《女神散花》的绝美诗篇。正是这些诗篇,改变了地球的面貌,在永恒的时间里,重绘了古今的风景。
毫无疑问,作者的眼光、魅力、技巧和实力在80后诗人中尤为突出,常常令我惊叹。在这里,我想用作者自己的一首诗(出自《高城·橘》)来表现作者不凡的诗意形象;当然,她当然配得上这个形象:
这个橘子就像春天给我的雷声。
柏华
李承恩有着宽广的文学胸怀和丰富的创造力。他的诗被积极的抒情和暴力甚至暴力的不妥协态度扭曲。她描绘甚至发明了生活和风景的场景,并促使这一场景获得了一个强大的诗人——她自己。李承恩的高楼小镇不是简单的地方志,几个高楼小镇的影像在这里重叠。小镇虽小,却包容了一切,包括历史,生活的艰辛,路人,终极价值。
放弃吧
《池塘》由阳光出版社出版,是中国80后一代的诗集之一,由著名诗人西川编辑。
《池塘》是李承恩的第四部个人诗集,这是她多年来潜心创作的一部具有古典风格的短诗集。
《池塘》由著名诗人于坚、臧棣、多雨三人评鉴。多宇认为:“李承恩的诗有故乡,有自然,有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东西。难得的是,她总能在及物的世界里找到虚无,在温柔中表现出一种骑士精神。她经常去世界的背面,迷失在一个遥远的方向。”
臧棣评论说:“李承恩的短诗以歌谣为基础,充满了语言的活力,为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场景发明了一个天真的视角。”
于坚这样解释李承恩的创作:“春天吐出残雪/阳光,来到我的床前,叫醒我。/起床后可以写诗。在这一节中,抽象的‘明丽’被赋予了人的姿态。李承恩的诗歌显然来自中国古代的审美经验,但它也是非常现代的。她的诗有一种我们久违的乡土,一种江南的胸怀,一个小家,一个美好的家庭。这个时代的总趋势是鼓励积极和反传统。但是李承恩似乎在旧的诗歌风格上是保守的。‘梳洗打扮,独倚望江楼’,这种消极情绪可谓是这个积极进取时代的先行者。先锋可以是非历史的,但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做先锋的方向越来越窄,传统也在变得开放和光明。李承恩复兴了传统美学领域,但她不能被视为传统诗人
李承恩这样评价她的诗集:《池塘》是我以南方文学的审美标准进行地域诗歌创作的结果,而中国文学在过去的65,438+00年里也经历了类似美国南方文学的道路。其他诗人我就不说了。我只说我自己。我是女性意识诗歌中地域诗歌的探索者。与“北方诗歌”或“西方文学”、“知识分子”或“民间写作”相比,“南方诗歌”相对繁荣。近年来,我趁着青春写了几首能代表我“南方文学”气质的诗,如《汴河》、《汴河》、《高楼与城镇》、《春风的良心》、《胭脂传》。《池塘》是“南方文学”的典型产物。如果在北方辽阔的土地上谈论‘池塘’,我们会感到尴尬。北方呈现的是河谷美学,没有‘池塘’那么古典传统。我的创作在先锋和传统之间,在南方和北方之间。如果你读了《池塘》,你应该能从先锋与传统,从南方与北方,找到地域环境、气候、历史、人文的直接影响。但本质上,这是我个人的‘南方文学’。在书写中国社会文化、历史和人物的过程中,我以诗歌的形式传达了我作为中国80后年轻个体的痛苦、焦虑和喜悦。我把太多的地域审美意识和个人感受、生活、历史因素结合在了一起。我觉得‘南方文学’没有什么局限,家乡也没有什么不好。‘南方文化’把我的诗歌创作打上了‘池塘’的烙印。如果《池塘》是一部小说,那它一定是借鉴了威廉·福克纳、卡罗琳·戈登、田纳西·威廉斯、凯瑟琳·安妮·波特、艾伦·泰特、罗伯特·潘·沃伦、H·L·门肯、托马斯·沃尔夫和其他“南方文学”大师的作品。但是,诗歌和小说只是体裁不同,我作为作家的感受是一样的。如果我把《池塘》写成小说,会是什么样子?我一定会把它写成一部真实反映个人命运的作品,就像马玟·沃尔夫的《天使望家》一样。从这点来看,可惜只是一首诗。”
在先锋与传统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写作的李承恩很快将出版一本更复杂的诗集《胭脂传》。2013年,她将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北方诗歌”的写作领域。她的诗集《涂了黄油的油灯》刚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的特别项目。她会从月光下的“池塘”跃上草原的马背,在北方的雪山风暴上写下地域的诗篇。
狐狸偷走了图像
天真的视角和歌谣的基调
李承恩的第一本儿童图解诗集《狐狸偷取图像》出版了。
——向西班牙诗人洛尔卡致敬
李承恩的诗集《狐狸偷像》近日由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万卷出版公司出版,这是李承恩的第一本儿童诗集,并入选儿童文学原创经典图书一百本。这部经典丛书历时近三年编辑出版,由儿童文学作家谭旭东主编作序,全彩插图,精美的装帧设计,与诗的故事情节紧密相关的童趣插图。
李承恩是“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中国当代诗歌奖”、“80后文学十大诗人”获得者。李承恩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从未停止过。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新的作品出现,有艺术探索的新倾向。他是诗歌艺术的“长跑运动员”。
诗集《狐狸偷取意象》收录了李承恩的100多首短诗。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呈现了人性的温暖之美,分为《天使望家》和《天使的孩子》两个系列。李承恩说:“我一直想出版一本儿童诗集。青少年是诗意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如果你遇到一首与你心灵相呼应的好诗,它会影响你的一生。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常常坐在河边,想象着鱼儿在河里游泳,看着天空中漂浮的云。那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我试着把那些美好的东西写下来,读童话,读诗,却没有读小时候震撼心灵的诗,因为我不记得了。我希望我的诗能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告诉他们生活中处处都有诗意的意象,但象征虚伪的‘狐狸’却在跟着你。我的诗集里的作品,有故事,有亲人,有动物,有对善与美的想象,有对爱的迷恋,有对恶的憎恨,但我试图开启的是人性的秘密——真实与情感在哪里?天使在你心里,但天使可怜地看着人类的故乡,我们都忘记了天使。每个人其实都应该是天使,有一颗诗意的向善之心。"
这是一本有趣的诗集,李承恩的创作总体上引领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她说:“我在这本诗集的写作中更注重儿童的可读性。现代诗歌不是成年人的专利,也不是晦涩的后现代语言游戏。是充满中国韵味的可解读的故事和形象,比如唱民谣,比如走在月光下。节奏跳跃明快,直击你萌动的心。”正如诗人臧棣所评论的,“李承恩的短诗以歌谣为基础,充满了语言的活力,为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场景创造了一个天真的视角。”
李承恩还说,“我最近读了北岛编的《给孩子的诗》,觉得一个诗人真的应该尽早写一些给孩子的诗,才不至于让汉语在混乱中失去‘天真的视角’和‘歌谣的腔调’。《天真》和《歌谣》是我最喜欢的诗歌元素。我非常喜欢洛尔卡的诗。给孩子最好的诗是戴望舒翻译的洛尔卡的《哑童》。我渴望写一首像他一样清晰的诗。请允许我用这本诗集《狐狸偷取意象》向洛尔卡致敬!”
黄油灯
创造新的语言和叙事感
中国作协重点资助作品李承恩诗集《酥油灯》出版。
李承恩的诗集《酥油灯》近日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承恩,80后实力派诗人,新锐导演。出版诗集《汴河》、《汴河》、《春风良心》、《池塘》、《高城》、《盗狐意象》等7部,散文、评论654.38+0多万字。曾获“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中国当代诗歌奖”等重要奖项。
《黄油油灯》是中国作家协会2012年度重点支持的作品,也是2013年度作家深入生活的项目。其创作历时近三年,包括长诗《油尽灯枯》、《玉树笔记》和100多首短诗。这是李承恩的一部转型作品。李承恩说,《酥油灯》是我坚持了10多年的地域写作的新尝试。我试图探索诗歌的语言和主题,从雾蒙蒙的南方水域延伸到覆盖着野花和草原的北方土地,从南方的城镇转移到北方的寺庙,从南方的丘陵潜水到北方的雪峰。写作的视野离开了我生活了20多年的南方,走向了西域的草原和群山。我总是情绪高昂。是北方在召唤我。“北方文学”的博大壮阔,“北方文学”的神秘崇高,让“南方文学”向后漂移,让位于我的创作领地。我期待这一突破的成功。我希望我的“北方文学”是雪峰上的雄鹰,“酥油灯”正在成为我的“北方文学”的灵魂。
据李承恩介绍,这本新诗集的主要意象是“酥油灯”,其中有一个意象聚焦玉树。她专程去玉树采访拍摄了这本诗集。高原反应让她对大自然更加敬畏,草原的美让她触摸到大地的诗意,马背上的奔驰让她有机会看到“北方文学”。回到北京后,她编写并回放了在玉树拍摄的视频资料。她被玉树的美丽震惊了。她相信写作是有神灵指引的,她说玉树的神灵在她的文字里降临了。
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张清华认为,李承恩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和叙事感。在新生代诗人中,她奇特、诙谐、不落俗套、语言丰富,十分抢眼。她的叙事、议论、感叹、分析的写作风格,有效地拓展了诗歌写作尤其是女性写作的内涵和边界,为当代诗歌贡献了新的可能性。
著名诗人、作家韩栋认为:李承恩不属于也不参加任何诗歌流派或阵营,绝对是个吃白食的人。天生野路子,似乎继承了正宗的大一统。在当代女诗人中,李承恩是一个具有超强能量的人。她的作品厚重有力,但也不乏微妙的细腻和敏感。我特别喜欢她早期诗歌中与故土、本源、乡村、童年的联系,感情真挚却又有必要的距离。李承恩的诗中有山水,这在当代诗歌创作中是不多见的。她的奇思妙想和形象组织也让人意想不到,往往直达情感表达的核心。在这首与青藏高原有关的诗中,我们李瑟娥承恩了新的美学思想,这不仅仅是改变主题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诗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她有强烈的自我更新和重建的欲望,有明显的忍耐力,所以会走得更远。她是诗歌中的矛盾,是女性写作中的神秘人物,是诗歌中的局外人。
台湾著名诗人、诗评家杨认为,诗集《酥油灯》的总主题作为藏区独特的生活/文化符号,代表了诗歌美学的另一面,营造了一种圣洁、宁静的空灵氛围。但“酥油灯”真的还是一盏灯,有光照耀,有热燃烧——李承恩的诗提供了多重而丰富的语言可能性。就像《马上就想》这首诗一样,《祖国白了,真干净了》既包含了《红楼梦》所传达的空灵之意(内在对应的是藏族文化的佛教背景),又在特定的时空语境中描绘了原野和雪山的空灵与崇高,体现了李承恩诗歌美学向传统语言符号领域的拓展——在超越的抒情高度上,他坚持跃过平庸的现实,诗意无限。
华侨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庄认为,从多年的创作实践来看,她是一个清醒而自觉的艺术追求者。在80后诗人作家中,她不仅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善于发现,而且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我们欣喜地看到,她的写作势头迅猛强劲,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她以开阔的艺术视野、卓越的感知力、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语言,在当代诗歌中开辟了一个个人的诗性空间,这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自由生命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酥油灯》可以说是目前中国诗人创造的最美的诗意记忆之一,也为当代新诗创作带来新的活力和新气象提供了可能。写作是我灵魂的照相馆――李承恩《诗话》是一本关于诗歌观念和写作立场的书。
本书收录了26篇获奖演讲和写作短文。她在书中提出了“胭脂”女性诗歌的概念,她“反对男权社会中的过度文化消费。”她认为“胭脂主义是真正的女性主义写作”,书中还分几个章节阐述了:“诗歌的真实里没有文明的法庭”“写作是我灵魂的照相馆”等个人立场鲜明的独到见解。
李承恩强调了“童年经验”在她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在这本书中,她对自己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如《汴河》、《汴河》、《春风的良心》和《高楼镇》。书中收录了她对腾讯的采访。她认为“我童年的经历决定了我的诗歌写作也是如此,艰辛而前行。在我的写作中,我有一种像秋瑾一样做女人的感觉。我的“胭脂主义”不会变,也不需要任何修改。我坚信我的主张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我想,与这个脆弱的时代相比,女性写作必须有一个诗歌的革命者来带领我奔跑。我相信我的“胭脂主义”就是那首诗的“秋瑾”,就是那首戴着假面马路过的诗。我不在乎有多少追随者。我觉得一首诗主张不需要很多追随者。重要的是作者自己的写作能否形成一定的氛围,能否为时代作证,能否代表一个前进的方向,能否为历史留下作品。我想我正在做这一切。”
李承恩说:“我只是据此记录下写作和阅读的美景,以便拍摄写作的照片。在我认真对待写作的十年里,我把这本书作为证据保存下来,留下我曾经这样想,这样写给未来的证据。”(周琦)《文明的孩子:一个女性主义的生活文本》是80年代出生的女诗人李承恩的散文集。是逃离其博客文本和私人笔记本的另类文本,既有博客的自由表达,又有私人笔记本的率真。诗人无意识地站着。
我们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对日常生活和当下社会进行个人化的解构,从中可以读出80后这一代人的摩擦和反抗。
李承恩甚至不坚持传统的规则,甚至对她的生活涂鸦一点。她梦游中天真无邪的感情,往往选择像宣言一样干净利落地表达出来。李承恩在书中强调这是“一个人的写作”,对理想化生活的坚持和黄金品质的锻造是80后女权主义者的特质,直指人们内心深处,风格犀利、坦率、独立。
“文明的孩子”是俄裔美国诗人布罗德斯基的一句论断。显然,李承恩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对他现在的生活和青春进行了浪漫的记录。诗人年轻时尝试写不同的文字,散文是更自由的方式。同时,《文明的孩子:一个女权主义的生活文本》毫无疑问地揭示了一个80后女诗人的生活水平和道德要求,但却是她诗歌的一种美丽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