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拔》制片人去世,为何做一部“拍给成人看的动画”这么难?
做一部给“成人”看的动画到底难不难?我觉得要说很难也未然,但若真要考究起细节,其实并不那么容易。
而且动画电影和长篇系列动画还不一样,长篇系列动画因为有较大的篇幅进行人物和故事的叙述,有足够的时间来让观众了解和体会,而动画电影则要讲求精妙,谁能够在短短2个小时之内,让观众心悦诚服成了关键。因此,动画电影更能体现出创作者的功底和水平。
既然难,就会有做不好的地方,本文将以中国动漫电影史上的两个重要作品《魁拔》和《大鱼海棠》为例子,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世界观模糊、混乱的《魁拔》
《魁拔》作为成人向的中国动画电影的开创者,很多地方也还是差强人意的。
首先是故事上,明明一部就可以讲完的事情,愣是用三部的长度来讲完,这不是故事情节的精细度问题。《魁拔》的故事设定各种都偏向“王道”,其实更适合于长篇系列动画,对于动画电影来说,不能糅杂太多与主旨无关的东西。像日本那些“王道”战斗动画,就算是出电影版,也是在长篇动画电影的基础上而衍生出来的小剧场,无需体现过多动画角色“精神”方面的东西,因为对于观众来说,在长篇动画里已经了解得够清楚了,剧场版只需要给我们展现帅气的场面即可。
然后是人物设定和关系,直到三部电影都看完,我都还不是很清楚其中各界人物的关系和牵绊,魁拔在各界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缘由,没能让观众顺理成章地“信服”这些矛盾牵绊。这也是动画制作里很致命的一点,未能向观众清楚地交代世界观,如果连动画的世界都没能搞清楚,观众又怎么能够融入故事和人物的世界里?
另外,有一个我个人的观感,人设上魁拔的形象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形象可爱而且性格也生动,还引用了猴子的主形象进行设计,跟我们的“孙悟空”很贴切。但是说到其他的人设就马马虎虎了。在电影当中的设定风格貌似并不一致,感觉看到了很多部日漫糅杂在一起,比如女主角镜心出场的场景,让我看到了《高达》的影子,场景和人物的切换不在一个调上。
不过,《魁拔》有些场景还是做得很精细的,这个相当不错。因此,我相信中国动画在技能方面是可以努力达标的,也不逊色日本的动漫。
《魁拔》所出现的问题虽然基础,但是只要在前期多加关注,基本上是可以破除的。
(二)人设崩塌的《大鱼海棠》
如果说《魁拔》是在世界观引入和角色设定上发生了问题,那世界观特别浓厚,且故事和人物设定非常牛逼的《大鱼海棠》又如何呢?
《大鱼海棠》某些细节很到位,但一直都觉得《大鱼海棠》有着致命的缺陷,这种缺陷可能不仅在《大鱼海棠》里发生,可能以后其他的动画也会犯同样的细节错误,这种错误的修正非常难,甚至事关创作者对于角色的理解深度。
第一败:“作”死人的旁白,无疑是自我了断。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呵呵呵呵呵,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
人们日复一日的工作,日复一日的笑,抱怨,买东西,睡觉。”
“你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很多事情我都没有答案,但我相信,上天给我们生命,一定是让我们创造奇迹的。”
这两句是出现在电影开头和结尾的旁白,也是椿的自白。纵然知道这些旁白导演们可能琢磨了很久,而且以一种最好地表达呈现在我们面前,说的也可能是真理。但是如果是我的话,起码会把这两句给去掉。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不管是写小说还是写剧本,切忌以你的主观来“影响”观众或者读者的内心走向,这可能会引起读者和观众反感。特别是《大鱼海棠》的这几段旁白要讲的东西,大家未必不明白。但在这里一下子就引入,其实反而把电影的主旨给限制死了。
最近看到一句话,觉得非常好: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词是如此,电影亦然。
第二败:角色设定“崩塌”
鲲
《大鱼海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设定背后可能隐藏着很深厚的寓意。但对于一部动画电影来说,导演只顾着设置寓意,却没有让观众通过电影去了解这其中的羁绊,对于椿和鲲的关系和“春去秋来”的寓意也一样。
对于电影本身来说,一个人变成了一条鱼,这个转变原本就非常大,在做这样的转变时,实际上要花大心思让观众去把鱼和人的“本体”产生***鸣,要不然受到“鱼”本身的限制,再加上本体的表现不多,形象就会变成行云流水一般,生命力稍显不足。
椿
椿的人物设定应该是争议最大的一个,作为女主角,对整部电影的地位举足轻重。可惜的是,椿这个角色设定“歪”掉了。“歪”掉的意思是,这个角色没办法带着电影的主旨受到观众的认可。
宫崎吾朗在制作《虞美人盛开的山坡》的时候,因为女主角的一张人物设定稿很是发愁,看着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宫崎吾朗总觉得哪里不对。直到宫崎骏交给他一张新改的人物设定稿,他才恍然大悟。
无论设定的主角是什么身份和背景,必须要让他有带动起电影的力量,塑造主角让观众引起***鸣,才能赢得认同感(这里不是指观点的认同,而是一种角色代入的认同)动画尤其要如此。
湫
湫的设定是最惹人“怜”的,但不见得惹人“爱”。我们看到了湫的天不怕地不怕,看到了湫对椿青梅竹马的无私奉献。但除了这几点以外,对于湫在电影里的其他表现并不深刻。而且让湫说出这样的台词,真的好吗?
“你以为你接受的是谁的爱?你接受的是一个天神的爱!他将背叛所有的神灵去爱你!为你忍受一切痛苦!以此带给你快乐!”
你看你看~~毁角色了吧!(一股虐文的即视感有木有?捂脸~~)
湫的表现空间其实应该远远大于电影所呈现的,湫坎坷的身世对他带来的影响肯定不止于“最怕让爱的人受苦”,他对椿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在我看来感觉是成全,非真正的坚定,而成全原本就是一件很无奈的事。
其他角色
A、说真的,《大鱼海棠》牛逼的设定都体现在配角上,除了灵婆和鼠婆以外,电影貌似没为这些配角花太多的心思,导致观众对他们留不下印象。而反观《千与千寻》,一盏“蹦蹦哒哒”的路灯,尽管无台词,我们都记住了这个被“活化”的角色。而且在面对灾难的时候,这些配角的表现都多多少少让人不是那么认同。
B、另外让人很反感的一点是椿的“中国式父母”设定,虽然在我们周围真的存在很多这样的父母,但是说实话,当他真的出现在一部动画片里的时候,并没有实际性的推动作用,反而进一步毁了动画。
C、还有,电影中人人喊鲲是“怪物”,我想说,在电影开头的成年礼上,孩子们都是化作了一条鱼,这种司空见惯的形象为什么到了鲲那里就喊成“怪物”了,实在不解。
《大鱼海棠》关于人设细节上出现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以上的问题,那些问题你可能说不清楚,但是就是会让你观看的时候觉得怪怪的,也经不起推敲。就像是努力地在讲一个高大上的事情,但其实充斥着俗气。
《起风了》从二郎的鞠躬方式、脸部的角度到声音、表情的停顿等等,都在宫崎骏的考虑范围内,人物的表情千变万化,但是此情此景属于这个角色的表情和言语是什么?一分一毫的拿捏不准确都会让角色崩塌。
米林宏昌在制作《借东西的小人阿丽艾蒂》的时候,就因为阿莉埃蒂向翔伸手那一幕的表情、动作停顿,而让宫崎骏对之大为赞赏。
可能有人觉得有点玄乎,但正是这些玄乎的东西,在无形中摧毁一部动画。
可是这些东西不是视创作者而定吗,可能也是观众个人的主观感受,确实如此,但是这也是动画制作的其中一个考究点,你要如何表现和塑造人物,既能够表达出原本的意图,又不会让观众觉得怪、反感。
《大鱼海棠》尽管看起来有很多的赞赏之处,但是一旦深入细节就会发现很多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它们还难以成为为大家所称道的经典。
对于这种无法用肉眼辨别,只能通过创作者融入其自身阅历,让动画中人物和故事相辅相成,从而触碰到属于观众内心的那处柔软,这才动画制作的至难之处吧。
总之,动画制作并非表面的制作,就像是两道同样食材和做法的菜,里面对于食材、辅料、火候都会有一定的差别,而这些细微的把控就决定着这道菜给人的口感是是否适宜舒服。
本文略长,为你阅读到最后,深表感激。
(PS:此文并非批判之意,纯粹想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