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2000字

我看了横扫多项奥斯卡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对影片中隐含的各种矛盾感到惊叹。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兄弟和一个女孩在印度贫民窟长大的故事。在三个孤儿中,哥哥加入了黑社会,女孩曾经是一名舞蹈演员和花瓶。弟弟想通过电视问答赢回美人,却意外成为百万富翁。整部电影基于他的弟弟贾马尔被警察折磨的闪回记忆。

乍一看,你一定会惊叹于这部电影的艺术潜力。丰富的原材料和生活质感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快速移动的摄像机和剪辑,以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和节奏,迅速展现了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眼中印度从底层到最富裕的社会阶层的各种生活场景。这部电影几乎涵盖了印度所有的社会矛盾,甚至是最黑暗的一面:种族冲突、阶级矛盾、城市化、黑社会、虐待儿童、刑讯逼供等等。电影的前1/3几乎让人看到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感、悲剧感和独特的幽默感,这使第三世界的观众联想到无尽的现实和许多类似的杰作。

然而,看完电影的前半部分,味道就不对了。参差不齐的笔墨和缺乏逻辑的情节一扫电影的悲剧感,取而代之的是电视剧级别的浅薄感情和乐观主义。每一个镜头和对白都变得越来越俗套,贯穿全剧的爱情主线也越来越空洞,有一种明显的“演技满分”的感觉。主人公内心对生活的希望成了大众观看的幸运秀;男女主角之间的纯情,本可引而不发,却成了《吻我》这样的好莱坞对白;然而,缺乏逻辑支撑的哥哥自杀的苦情戏却迷失在影片结尾的欢乐歌舞中,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在看同一部电影。

更令人惊讶的是电影导演丹尼·鲍伊尔的变化。这位曾经执导过另类经典电影《猜火车》的导演敢于直面人生的辉煌和绝望,真的这么快就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吗?且不说小考和记忆穿越的情节结构是否缺乏变化。影片后半部分极度媚俗、自我麻痹和商业化的想法是否也出自导演之心?是否可以说,英国这一代有独立思想的年轻艺术家,在中年之后,与中国当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投机取巧、随波逐流?

我查阅了很多英美主流影评,对比印度媒体,发现更多。在英美影评中,对该片照片剪辑和音乐成就的赞誉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有些人是善良的,比如《芝加哥太阳报》的罗杰·伊伯特,他们从印度题材本身的类型意义的角度非常欣赏这部电影,认为它的大奖在望;《纽约客》的安东尼·莱恩等评论家会指责陈奇在情节上缺乏独创性,在情感上缺乏深度,并暗示即使是以风情万种著称的狄更斯也不敢为后代写下“让我们逃跑吧……靠爱情谋生”这样的句子。最令人欣慰的是,《Time Out》的评论一经发布,就有网友发帖:“这部电影揭示了第三世界如此痛苦的生存现状,我们实际上正在讨论它是否足够娱乐。我们的良心在哪里?”——这句话大概是最触动我内心的一句话。作为第三世界的观众,不可能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部电影是真的吗?它实现了它的政治性质了吗?

在印度媒体上,我看到了一场大辩论。一个印度教团体在网上公开抵制这部电影,称它将印度教徒描绘成恐怖分子,这违背了社会现实。(的确,这部电影和许多由“局外人”拍摄的电影一样,对复杂的社会矛盾采取了极其简化的处理方式。现实主义电影经常在这里竞争。)而更多的争论在于这部电影是否应该获得奥斯卡奖,以及它是否代表印度。虽然这部电影不是印度人创作的,但由于其印度主题和印度演员、音乐家和录音工程师的使用,它被印度人视为自己的电影。因此,包括个人博客在内的许多印度媒体关注的焦点是:这部电影是否反映了印度太多的阴暗面?给印度带来耻辱了吗?(大概以前很多印度电影都是用浪漫来掩盖社会现实?对此,影片中提到的印度影星阿米特巴·巴强公开表示:如果你赢得奥斯卡奖,这将是一件好事,这将是对幕后电影制作人的奖励;如果你得不到它,那更好,因为印度电影应该有自己的标准,不必叹服——这一套话很有意思,因为印度人关注的似乎与电影本身是否足够深刻无关,而更多的是关注电影所获得的荣誉和国家意义。这是第三世界文学批评的共同特征吗?阿米特巴·巴强面对印度媒体的话很有启发性。他说:“印度电影一直走在前沿,永远是最好的。奥斯卡奖自成一派。”“印度电影院一直站在第一位,站在第一位,是最好的,奥斯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看看我们的邻居印度,这样想,我们自己呢?想象一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如果在中国拍摄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