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州内清平。的翻译
译文:
李固,字子坚,汉中郡南郑县人氏,司徒李郃的儿子。李郃在《方术传》中有记载。李固的相貌身材很特殊,头顶有三骨突起如鼎足,额骨也突起,而且足下有龟纹。少年好学,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因而能综观历代典籍,结交各地英豪。四方有志之士,多钦佩其风采而来求学。京城的人赞叹说:“又出了一位李公。”司隶和益州都叫郡府推荐他为孝廉,聘任为司空掾。他都没有到任。
顺帝阳嘉二年有地震、山崩、火灾的发生,公卿大臣们推举李固对策,诏书问时政的弊端和治理的要略。李固对答说:
臣下听说君主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珍爱山川土地。王道通行则阴阳和畅,政事乖张则地震山崩。这都是关于天心民意而见于往事效验的啊。政治成就是由供职之人办成的。官府的功能是靠能吏来实现的。古代用人有德有命,现今用人惟财惟势。我听说诏书旨意以宽厚渊博为高,十分痛恨苛严暴虐之人。而现在长吏大多是以杀伐立威名者,他们总能加官晋爵,而那些宽厚无背景无势力者则多被排斥。是以淳厚之风不能宣扬,凋薄之俗未能革除。即使国家用严刑重罚来处治,又怎能禁绝?以往安帝任意改变旧章成规,给其乳母加封,她便造作妖孽,使樊丰这帮人当权用事,恣意妄为,侵夺君主权威,混乱皇家后嗣,致使皇上受苦受难,亲身遭遇磨难。既已从困顿中奋起,登上了皇帝宝座,天下人都急切地期盼着出现新政。积弊之后,容易达成中兴之业,实在该当下决心考虑如何推行善政;然而论者还在那里说:方今之事,跟以往一样。臣下我来自山野,为之痛心为之伤情!实在是因为汉兴以来三百余年了,贤明的君主相继也有十八代了。难道他们就没有乳母的恩情?就吝惜爵禄的报答?然而他们上畏天威,俯查经典,知道在原则上不能那样做,所以不给封爵啊。现在皇上的乳母宋娥,虽有大功勤俭的德行,只要加以赏赐,就足以酬报其辛劳了;至于分土封国,实在不符合国家典制。听说阿母秉性谦逊,必然要辞让,皇上应该批准其辞封的高风亮节,从而成就政权万安的大福。
后妃之家之所以难以长期保全,难道天性本该如此?只因为爵位尊荣,专制权柄,而天道恶盈恶忌满,其人又不知克制,所以招致颠仆。先帝宠幸间氏,过快过高地给以封爵,所以招祸也迅速。《老子》上说:“其进锐,其退速”就是这个道理。而今梁氏亲人贵为皇后,其父礼在不臣之列,尊以高爵,也还说得通,但其子弟群从们一个个荣贵显赫,明帝、章帝时可不是这样!应该让步兵校尉梁冀回到他本有的位置上去,让梁家任侍中者退回去当小黄门,从而使大权不归外戚,政事全由国家,那岂不是大好事吗!
另外,诏令之所以禁止侍中、尚书、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是因为这些职官都手握大权,会接受人情请托的缘故。而中常侍整天在皇帝、皇后身边,声势震天下,子弟进入官场简直没有任何止境。虽说表面上似乎谦虚沉默不干预地方,而吹牛拍马之徒自会望风进举。现在可以下个永久性禁令,比照中臣子弟不得为吏等规定执行。当年馆陶公主为儿子求为郎,明帝未曾答应,赐钱一千万。之所以轻视厚赐而看重官位,为的是官不得人则害及百姓。我听说今长水司马武宣、开阳城门候羊迪等人,没有什么功德,一任命便是实职。这虽说是小小失误,但也破坏了用人原则。祖宗留下的法度,是应该坚持的,政教上一有差失,一百年也弥补不了。《诗经》中说:“上帝板板,下民卒瘅”,这是讽刺周幽王变更祖宗法度,而使下民受尽苦难呀!
而今陛下之有尚书,就如同上天有北斗星。北斗是上天的喉舌,尚书也就是皇上的喉舌。北斗斟酌运化宇宙元气,节四时;尚书则传宣王命,布政于四海。其权尊而势重,因为是职责所在。若不能平心办事,灾变必然发生。实在应当慎重地选择人才,从而辅佐圣政。今与陛下***同治理天下者,外廷为公卿尚书,内朝则是常侍黄门。好比一门之内,一家之事,安则***享幸福,危则同受祸败。刺史和二千石,外统职事,内承法典。天文器具铜表若弯曲了其影必歪,水源若清纯了其流必洁,如同敲打树干,百枝皆动一般。《周颂》有言:“薄言震之,莫不震叠。”这是说动之于内,而应之于外也。由此看来,本朝号令,岂能失误间隙一开则邪人心动,利益启动则仁义之途梗阻。刑罚不能禁绝,教化因而凌夷。这才是天下万事的总纲,国家政治的急务啊!陛下应开石室、阅图书,召会群儒,征询得失,分析灾异,弄清天意。其言之有理者就立即实行,超拔其人,来推奖能人。那么皇上就可以曰有所闻,忠臣也能尽其所知了。另外应该罢退宦官,削其重权,只设两名常侍,让方正有德之人在皇上左右管事;小黄门五人,选才智清明者在宫中侍奉。如此,舆论就会平息,天下太平也能实现了。我之所以敢陈述这些不成熟的意见,冒昧地上书皇上,也许是皇天要通过我来使天子觉悟。皇上要认真考虑我的这番话,赦免我的直言冒犯。
顺帝看了李旦的对策,许多意见都采纳了.当时就让乳母回到她弟弟处,诸常侍也叩头谢邪表示悔改。朝廷为之肃然。任李固为议郎。但乳母和宦官们嫉恨李固直言,因而用匿名信的手段来构陷他,皇上批文从宫内发出。大司农黄尚等向大将军梁商求情,又有仆射黄琼在皇帝面前剖明李固情由,久之才拜为议郎。
出京任广汉郡雒县令,行至白水关,自解印绶回到选中,在家闭门不出,断绝交际。年中,梁商招请他做从事中郎。梁商以皇后之父的身份辅佐政务,而为人优柔,不能有所整肃,灾异常常发生,威权逐步下移。李固想着要他先整顿风化,并辞让高位显爵,于是写信给梁商说:“
《春秋》褒扬邾仪父从而开启道义之路,贬斥展翅坠从而堵塞求利之门。义路一闭则利门必开,利门开则义路必闭。先前安帝内用伯荣、樊丰之流,外托旦尘、谢埋等辈,他们开门纳贿,越级用人,弄得天下纷扰,怨声满道。当今皇上初立之时,颇有清静之风,不过数年,便渐渐衰竭下来。左右结党而进者,几乎每天都有人升迁,而守死善道则困窘穷愁滞落于底层,国家也没有改革弊政建立新功的措施。同时,皇上即位以来,十多年了,皇太子都没有,群臣在盼望着。可下令中宫广泛地物色简选,同时派人征集身贱而宜子的妇人献给皇上,顺助天意,促使早生贵子.若有皇子,就交给其母抚养,不要让保妾与医巫之类去喂养,以免酿成赵皇后之灾.您将军位高名重,应当以国事为忧,崇尚清静谦退,以垂范于天下。而新近营造私家祠堂,费功以亿计算,这不能说是昭显您的美德而示人以清明节俭啊。自最近几年来,灾怪屡见。近来没有降雨,天气阴沉沉湿闷。是否宫廷台阁之内,有人策划某种阴谋?孔子说:‘智者见变异而思刑罚,愚者遇怪异而忌其名。,天道无亲,实在可怕!加以近日发生月食在端门一侧,月亮是大臣的象征。俗说太高了就危险,太满了就溢出,月满盈会亏,日正午就会偏,四者都是自然规律。天地之心,降福于谦退而忌盛满。所以贤达之人功成身迟,全名养寿,不生怵迫之忧。倘若真能令国政一清,道能行而忠已立,您老人家就可以追踪古贤人伯成的足迹,保全自己的终身荣誉了。那怎么会与那些庸俗的外戚之流,贪位恋禄者相提并论呢!我李固很是愚昧,不识大体,只是有感于古人一饭必报的榜样,何况受您知遇之恩怎能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呢!”梁商不能采用。
永和年间,荆州造反者起,经年不能平定,于是用李固为荆州刺史。李固一到任,就派使者慰问境内人民,赦免造反者此前的罪过而让其重新做人。因此叛军统领夏密等人集中其党羽六百多人,自己捆了来自首。李固一律原谅并遣还乡里,使他们自相招集,告诉他们法不容情。不到半年,其余造反人员全部投降,州境清平。李固上奏朝廷,弹劾南阳太守高赐等人贪脏枉法。高赐等人害怕判罪,就一齐用重金贿赂大将军梁冀。梁冀为他们发千里飞骑的救命公文,而李固则坚持审理更为坚定。于是梁冀就让迁任李固为太山太守。当时太山造反者已屯聚多年,郡府常有千兵但不能制服。李固一到将其全部解散使之归农。只挑选能战的百余人留下来,以恩信招诱那些造反的。不到一年,屯聚者都解散消失了。
改任为将作大匠。李固便条陈政见说:臣下我听说气之清者为神,人之清者为贤。养身之人以练神为首务,安国家者以集贤为要道。从前秦国谋划攻楚,楚国王孙圉在都城西门设坛,让国内名臣一一就座。秦使见了一惊,于是秦国打消了动武的主意。魏文侯拜子夏为师,和田子方交友,向段干木致敬。所以一大批隽彦英才聚到魏国,名声压倒了齐桓公,秦人不敢向魏的西河地方用兵。这都是聚集贤士的效验啊。皇上拨乱反正,龙飞登基。刚即位之初,就聘用南阳的樊英、江夏的黄琼、广汉的杨厚、会稽的贺纯,韶书称美他们,用大夫的礼仪接待他们。因而全国山野幽人、智术之士,无不弹冠相庆,乐意为国家效力。四海欣欣归服于圣德。杨厚一班人在职任事,虽说没有突出建树,倒也兢兢业业,志在国家。我前时在荆州,就听说杨厚、贺纯等人以病而免职归乡,我不时心中惆怅,为时政叹惜。一日上朝,见诸侍中全是年轻人,没一个宿儒老臣可以说话咨询的,真让人感叹。应当把杨贺他们召回来,以孚众望。黄琼久在议郎任上,已经快十年了,众人都奇怪怎么开始对他那么推崇而现在却老让他呆在原地呢?光禄大夫周举,才略高明正派,应在公卿行列,常常征求他的看法。侍中杜乔,学问渊深而行为正直,是当代良臣,长期托病在家,可下令叫他出山。同时推荐了陈留的杨伦、河南的尹存、东平的王惮、陈国的何临、清河的房植等人。这一天,皇上下令征召杨伦、杨厚等,同时改任了黄琼与周举,任李固为大司农。
这以前周举等八使臣按察天下各州郡政情民生,多所揭发弹劾。其中都是宦官亲属,就为这些人求情乞命。皇帝便下韶不要再追究了。又旧例朝廷三府选用令史,光禄寺试用尚书郎,这时也都变成皇上直接特命,不再有选用试用之说。李固就和廷尉吴雄一起上书,认为八使所劾,应及时给予惩处,选举录用人员,可归相关职能部门去办。皇帝有感于其言,就下令免去八
使所弹劾的刺史、二千石,从此很少有特拜的事,而且严格要求三公,对拟用人才进行深入考察。此举满朝称善。李固就又和光禄勋刘宣一起上言:“近年来选用的地方长官,多非其人。以致有人肆行无道,残民害物。还应禁止游玩取乐,提倡专心政务。”皇帝听从他们的话,于是下韶各州,检举郡守县令中政绩不佳、乖张枉滥、待民无恩的人,罢免他们;其中有奸恶重罪的,逮捕起来交诏狱严审。
及至冲帝即位,用李固为太尉,与梁冀参绿尚书事。次年,冲帝死。梁太后因杨州、徐州造反者势盛,担心惊扰致乱,派中常侍命令李固等人,拟等待所通知的各位王侯到京后再发丧。李固回答说:“皇帝虽然幼小,名分上是天下之父。今日死亡,人神都为之感动。岂有人臣人子反而一起加以掩盖的呢?从前秦始皇死于沙丘,胡亥、趟高隐而不发丧,终于谋害了扶苏,导致亡国。近代北乡侯去世,阎皇后兄弟及江京等人也一起商议加以掩盖,酿成孙程手刃江京的事变.这是天下的大忌,最最不该的事。”太后听取了,当晚就发丧。
李固因为清河王刘蒜年长有德行,想拥他为帝,就对梁冀说:“当今立帝,应选年长的、高明的、有德的、能亲自处理政事的。愿大将军认真思谋社稷大计,考察周勃、霍光拥立文帝、宣帝的用意,鉴戒邓太后、阎太后的私心于年幼弱小。”梁冀不从。就立了乐安王的儿子刘钻为天子,才八岁,造就是质帝。这时要为冲帝建造陵墓,李固建议说:“现在天下处处造反,军用
耗费倍增,新创的宪陵,征赋不仅一种.帝尚幼小,可以在宪陵之内造墓,仿照当年殇帝康陵制度,这样可以减省三分之一的经费与劳役。”就照李固的建议办了。这时梁太后因连着发生不幸事故,就委任大臣,李固所匡正谏止的事,往往能采纳。那些黄门宦者一律斥退遣散,天下都希望走向太平,而梁冀则猜忌专横,总是忌恨李固。
这以前,顺帝时所任命的官员,大多不讲资历。及至李固任职,奏免了一百多人。这帮人既心怀怨恨,又伺察着梁冀的意图,于是***同炮制了匿名信诬告李固:我们知道君主不稽古不足以承天命,臣不述旧不足以奉君王。当年尧去世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在墙,饮则见尧在汤,这才叫作追思孝敬、不失臣子之节。太尉李固,因公济私,依正行邪,离间皇家近戚。自己培植私党。至于表举推荐的人,照例都是他的门徒;所征召任用的人,无非是故旧熟人。或是富豪用财买到。或是子婿因亲而
成,其中列入朝廷官牒门籍的就有四十九名。又广泛选用商人小子,来补充令史缺员;多方募求好马,亲自临窗观试。出入逾
制而奢侈,车马豪华而耀日。去世的皇帝还没安葬,路人都伤心落泪,李固偏偏要香粉扑面,搔首弄姿,扭腰蹶臀,怪模妖样,一点也没有伤心苦痛的表现。皇帝陵墓还没修成,他就着手改变成规旧制,好事归自己,过失推君王,斥逐近臣,不许送丧,作威作福,谁也比不上李固厉害.我们知道台辅的高位是要调理阴阳助成国家大政的。天上璇玑不平,人间盗贼遍地,责任就在他太尉身上!李固上任以来,东南纷乱,两州数郡,千里抛荒。亿万百姓受苦受难,政局不稳,却诋毁先皇,指责皇上,放肆地表现其狂狷之态。在世时他没有廷争抗辩的忠直,去世后他却有诽谤攻击的言论。儿子的罪过没有比牵累父母更甚的了,臣下的恶德没有比毁谤君王更深的。李固的罪行,该当砍头!这封信送上来之后,梁冀报告了梁太后,要求交朝臣讨论,梁太后没有答应,得以免祸。梁冀担心幼帝聪明,恐为后患,就令左右近侍进上毒酒。皇帝苦于烦躁太甚,派人赶快召来李固。李固就上前询问:“皇帝您是怎么得病的呢?”这时帝还能说话,讲:“吃了块煮饼,现在腹中烦闷,喝点水还能活下去。”当时梁冀也在场,说:“恐怕要呕吐,不可饮水。”话没说完皇帝就死了。李固伏尸痛哭,追查侍医责任。梁冀害怕事情败露,十分反感这么做。于是商量立新帝,李固找到司徒胡广、司空趟戒,事先给梁冀一信,说:“天下不幸,接连遭受特大忧患。皇太后圣明,当朝掌政,统理万机;您将军明哲,又忠又孝,心存社稷。而近几年间,连着三个皇帝去世。现在该立新帝了。当然知道太后留心,将军操持,定会认真挑选合适的人,务得圣明。然而我们愚笨的心理还是有所考虑。远的追寻前代废立的故事旧典,近的见到国家拥立的前例,未尝不询问于公卿,广泛征求意见,希望能上合天心,下符人望。而且永初以来,政事多有错谬,地震毁宫殿,彗星贯长空,实在是您将军要专心考虑的时候了。传曰:‘以天下给人易,为天下得人难。,以前昌邑王被立之后,一天比一天昏乱,霍光忧愧发愤,后悔之极。要不是霍光的忠勇,田延年的奋发,大汉的政权,几乎就要倾覆了。这是最大的责任,最重的担子,可要深思熟虑万分用心呀。悠悠万事,只有这一件才是最重大的。国家的兴衰,在此一举了。”梁冀得信后,召集三公、中二千石、列侯等大议所立的人选。李固、胡广、趟戒及大鸿胪杜乔都认为清河王刘蒜明德早已闻名,又是与皇室血统最近最年长的一位,适合立为新君。
这以前,蠡吾侯刘志当娶梁冀妹妹,正在京城,梁冀想立他。众人报说不合心意,恨恨不已,但没有道理可以压服别人.中常侍曹腾等人知道这情况后,夜晚到梁冀家说:“将军家几代人都是皇亲,手握重权,宾客纵横于世,常常有过失差错。清河王严明,若真的立他为帝,将军一家受祸就不远了啊!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以长远保住啊。”梁冀同意这种说法。第二天重会公卿,梁冀恶狠狠地言辞急切地要大家重新想想,自胡广、赵戒以下,没有人不慑服于他,都说:“我们听从您大将军的。”只有李固和杜乔坚持原来的意见。梁冀厉声宣布:“散会。”李固意见既不被采纳,尚希望众人的意见能起作用,就又给梁冀写信。梁冀更加激怒,便动员梁太后先免去李固太尉之职,终于立了蠡吾侯,造就是汉桓帝。
其后一年多,甘陵刘文、魏郡刘鲔二人各自都策划立刘蒜为帝,梁冀因此诬陷李固与二人***作妖言,将李固投入监狱。门生勃海人王调白戴枷锁上书辩明李固无罪,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也自配鈇钻叩朝门而联名通诉,梁太后心中清楚,就赦免了李固。及出狱之时,京城街巷都欢呼万岁。梁冀知后大惊,畏惧李固名德总是给自己造成威胁,就又一次翻出以前的事情上奏,于是杀害了李固。当时李固才五十四岁。李固临刑前,给胡广、趟戒一信,说:“我李固受国家厚恩,所以尽自己一点力量,不顾死亡。一心想扶助汉室,追踪文帝、宣帝。何曾料到梁氏一朝迷误,您等违心曲从,因而以吉为凶成事为败呢?汉家的危亡从此开始了。您等都受主上厚禄,竟然颠而不扶!国家倾覆的大事,后代良史,岂有偏私?我李固死了,但赢得了道义,我还有什么说的呢!”胡广、赵戒得信后,十分悲痛惭愧,长叹流泪。
州郡逮捕李固二子李基、李兹于郾城县,都死于狱中.小儿子李燮逃脱流亡。梁冀封了胡广、赵戒而将李固尸体曝露在十字大街上,下令有敢哭丧者加罪处罚。李固弟子汝南人郭亮,才十五岁,当时游学于洛阳,就左手提着斧子奏章,右手握着鈇锻,到朝门上书,请求收尸。不许,就前往凭吊,致悼词后就在那儿守尸,不肯离去。洛阳夏门亭亭长呵斥他说:“李固、杜乔
二公为国家大臣,却不能安君上效忠诚,反而无端找事。你这种人是什么样一群腐儒书生,敢公开对抗诏书,干犯官府的威严么?”郭亮回答说:“我小郭亮秉受阴阳之气生在人世,顶着天,踩着地。道义所在,不顾性命。你为啥要拿死来吓唬人!”亭长叹气说:“生活在这个衰乱颠倒的世界上,大高也不得小弯下腰,地厚也不得不踮着脚。有耳朵眼睛,就多看看多听听,有嘴巴可不能乱说呀!”梁太后间而不诛。南阳人董班也前往哀悼,在李固尸前巡走着不肯离去。太后同情他,就让他装殓了尸体归乡埋葬.二人因此而出名,太师等三公皆召聘他们。董班就隐居起来,无人知道他后来的情况。
李固所著章表奏议、教令对策及记铭等***十一篇.弟子赵承等悲叹不已,就***同论列李固一生言论行事,成为《德行》一文。
李燮字德公。当初李固被罢官,知道不免于祸,就让三个孩子回家乡去。当时李燮十二岁.姐姐李文姬嫁给同郡赵伯英,她贤能而有智慧,见二兄归来,知道了事情的前前后后,独自悲哀地说:“李氏灭了!自从太公以来,几代人积善累仁,何以这般遭遇?”秘密地跟两位哥哥商量预先把小弟藏起来。托言李燮又回京城去了,人们都很相信。不久灾难发生,到郡收系李固儿
子,两个哥哥遇害。李文姬就对父亲的门生王成说:“先生对我父亲很讲道义,有古人的品节。现在把一个孤儿托付给您。李氏血脉的存亡就在先生了。”王成为其义理所服,就带着李燮顺江束下,进入徐州界内,让他改了名姓给酒家当小工,而王成则在市上卖。各自成了异乡之客,暗地里保持往来。李燮随人受教,酒家很奇怪,认为他不是一般人,把女儿嫁给他。他特别用心钻研经学,十几年内,梁冀已被严惩而天灾人祸不断。这一年,史官上书建议应颁发大赦令,又应存录大臣冤死者之子孙,于是大赦天下,并寻找李固的后代。李燮便将身世本末告诉酒家,酒家准备了车马重资送他上路,他都没接受。造就回到家乡,追服丧服为父亲守孝。姐弟相见,悲恸感伤在场的人。事后姐姐告诫他说:“父亲为人正直,是汉家忠臣。而遇朝廷倾乱,梁冀肆虐逞威,令我们家族差点绝了后代。现在弟弟你幸而存活下来,这难道不是天意么?今后应杜绝众人,不要随便交往。千万注意不要有一白怨言加于梁氏.你若加于梁氏必至连及皇上,大祸又会降临。只有自责罢了。”李燮恭敬地听从姐姐的教诲。后来王成去世,李燮以礼送葬,感激他的售恩,设了上宾牌位,四时祭奉他。地方州郡政府以礼召请,朝廷四府都聘他为吏,他一概不应。后来被征为郎。及至在位,始终廉洁方正以自守,交友都取其所长而舍其所短,特好成人之美。当时颖川荀爽和贾彪,虽都知名当世而互相不友好,李燮跟二人都友善而无所轻重,人们称赞其公允平正。灵帝时被任为安平相。以前安平王刘续被黄巾军俘虏,国家把他赎了回来。朝廷讨论给他恢复封国。李燮上奏说:“刘续在封国没有好的政绩,又被黄巾所虏。他守土不称职,玷污了朝廷,不应复国。”当时多数人意见不同,而刘续则以安平王身份归藩。
李燮被朝廷以毁谤宗室之罪而罚为输作左校。未满一年,刘续果然以不道罪而被杀,于是拜李燮为议郎。京城传语:“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提升为河南尹。这时朝廷不仅以货赂为官,诏书又无故征发百姓钱财三个亿来充实西园。李燮便上书进谏,辞义情切,皇帝才停止了。这以前颖郡有个甄邵,依附于梁氏,当上了邺令。
有个同岁生员得罪于梁氏,逃奔到甄邵家。甄邵假装同情收容了他却背地向梁冀报告,梁冀当即捕杀了此人。又,甄邵该迁任太守之职,恰逢母亲去世,甄邵便把母亲临时埋在马房里,先接受任命,然后才发丧。甄邵回到洛阳,李燮在路上碰l到了,使小卒将其车投到沟中,鞭杖乱下,又抽又捶,还大书布帛挂在甄邵的背上,内容是“谄媚贵人出卖朋友,贪图作官私埋其母。”便上表列叙甄邵的无赖情形,甄邵便被禁锢终生。
李燮在职只有两年就死去了,时人有感于他家世代忠正,都很伤叹可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