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鼓子秧歌的组织分工
鼓子秧歌通常以村为单位组织活动,一般的秧歌队一百多人,因鼓子秧歌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即军事化的组织形成,保证了演出顺利进行。其成员分三部分:(一)行政后勤,包括秧歌头、管事、外交、箱官、炮手等;(二)演员,包括博士、伞、鼓、棒、花、丑等;(三)乐队,包括大鼓、钹、镲、锣等。成员分工如下:
秧歌头:秧歌队总负责人,通常由热心秧歌的族长或德高望重的人担任,现在一般由支书、村长担任。
管事:三五名有经验的中年人,既承办组织活动,又负责安全保护。
外交:亦称“探马”,由两名精干的中年人担任联络工作,懂礼仪,有应变能力,演出前十字披红跨骏马,来往在秧歌队与演出场地间通风报信。现在改骑摩托车或自行车,只在车把上系一红彩球表此身份。
箱官:三五名老成持重的人,演出时看管棉衣、车辆、杂务、并备有简单药品。
礼官:亦称“背口袋的”,一二名忠实可靠的人,在演出结束时背条口袋接受对方馈赠的礼品,如烟、酒、糖等,回村后平均分给大家,称“分疙瘩枣”。
炮手:秧歌队出发前鸣炮三响,以壮声威。炮分牛腿炮和坐地炮两种。
博士:编导。一个能掌握各类角色基本功和通晓场阵变化并被大家公认的人,一般担任“领伞”。
“伞”:有“头伞”、“花伞”之分。“头伞”多以4、8人配置,其中一、二把手是“领伞”,“花伞”是“花”头领,人数一般与“头伞”相等。
“鼓”:亦称“鼓子”,秧歌队的主力,多以24、32、48、64人配置。
“棒”:亦称“棒捶”,青年男性扮演,人数少于“鼓”,多以8、16人配置。
“花”:女角,分地花、跷花两种,建国以前是男性扮演,建国后为少女、少妇扮演,一般16-32人。
丑:亦称“外角”,男性扮演,多扮成“王先生”、“二癞子”、“傻老婆”等。
各类角色服饰均受戏曲影响,以潇洒、稳健、英武、俊美为主调,“丑”则以丑为美。
乐队:大鼓1、钹2、镲2锣2,大鼓为指挥,熟知场阵变化,与“领伞”配合默契。
编制:“头伞”、“鼓”、“棒”、“花伞”“花”的配置比例一般为1:4:2:1:4,“丑”为双数,一般2-4人。
经费:百多人的秧歌队耗费是很大的,习惯作法是群众文化群众办,由管事挨家挨户敛钱,主要用于购置打击乐、绸子、灯具等,其它如伞饰、服装、道具及伙食等一律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