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爱党小故事(不要名人的)
“驱散乌云见太阳,叫我怎么不歌唱……”金色的阳光洒在伸延的路上,西藏人民唱着《翻身农奴把歌唱》行吟前方,一生追赶太阳。
作为农奴的后代,成都军区某部副营长江勇西绕对党和祖国的热爱源自血源的传递感受过新旧社会冰火两重天的父亲泽仁巴登经常示儿:“要牢记红太阳(***产党在藏区的别称)的恩情,知恩图报!”幼承庭训,江勇西绕长大后坚定地选择了最朴素最直接的回馈方式:投身军旅,戎马一生,保卫曾被英军侵略过的西藏故土!
有人喜欢把江勇西绕的江勇看成“疆勇”,意即“疆场勇士”,对他书写的爱党报国的辉煌“军事篇”赞叹不已:参加重大集训7次、比武4次;改进训练模式20余项,探索10余种训练方法;开创50余项高原特种(侦察)兵训练纪录,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原特种部队快速生成实战能力的的科学路子……
追寻江勇西绕转战国内外、驰骋大西南的战斗历程,记者走进了数字背后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
“保卫21世纪的中国,仅有胆识远远不够,还必须有远见卓识,懂信息知识,做到观六路听八方”
更深夜沉,水寒雪冷。拉萨某部的营区内传出官兵均匀的呼吸,偶尔衔着温馨的呓语,江勇西绕醒在众人的睡梦里,轻敲键盘,畅游军事理论海洋,远远望去,像一道剪影。
每当看到夜半孤灯下这道熟悉的剪影时,哨兵们总会回想起江勇西绕说过的话:军人爱党报国若逞匹夫之勇,只能算是愚忠。投身军旅十载,江勇西绕从普普通通的步兵排长成长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一等功荣立者,他用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引领着所在部队的学习风尚。
1998年,走进昆明陆军学院的江勇西绕随即走进了一个色彩斑驳的军事天地,军校为他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军事的大门,“蹲点”藏书多达万册的昆陆图书馆,他与高科技知识和军事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孩提时,连小人书都很少有机会看到的江勇西绕,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图书馆里的浩瀚书典。八小时以外,江勇西绕极少呆在宿舍,若想找他,同学阿娜得出一条基本经验:到图书馆或障碍场。果然,搜索范围聚焦,很快就能找到江勇西绕,他的身上总会散发着书香亦或是汗臭。
昆陆教员王必可有着“枪王”美誉,操作各种轻武器驾轻就熟,令江勇西绕十分羡慕。每日乘着晚霞打靶归来,江勇西绕总会缠着王必可介绍枪族,王必可将生平所学重复两遍后,便推荐江勇西绕另拜高师:阅读《兵器知识》。当上“书虫”,江勇西绕总能发现许多“新大陆”,他再次与王必可聊天,师父顿感后生可畏,青出于蓝。
2001年,大专毕业的江勇西绕一到部队任职就感到扑面而来的压力:部队精英荟萃、专业密集,院校所学与岗位所需尚有差距,恩师所教只不过是抛砖引玉。视压力为沟壑者坠,把压力变动力者攀。认识到自身学识短浅,江勇西绕步入到另一片学习高地,他利用连队订阅报刊杂志丰富的便利,展开了学以补拙的强身攻略。
连长想不到,他送一碗素面给江勇西绕当见面礼,便因这“一面之缘”和江勇西绕成了好朋友。那碗素面,用意在于提醒江勇西绕:你的军旅人生犹如一张白纸,日后的绚丽靠勤奋去描绘。江勇西绕懂得个中玄机,明白自己的差距很大,他迅速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拜战友为师,既学习书本知识,又汲取他人经验。连长见江勇西绕求学若渴,便将连队图书室的钥匙交给他:以后这把锁就由你保管,里面的书本任你选阅。
图书室的钥匙,间接为江勇西绕“嫁接”了一把立体观察世界的钥匙。虽然驻守雪山峡谷深处、信息闭塞,但江勇西绕却能通过书窗纵揽国际风云:《解放军报》、《环球军事》、《世界军事》、《现代兵种》等报刊,把他的目光牵引到不同的国度。两年后,当江勇西绕走出国门驰骋在爱沙尼亚的魔鬼赛场上时,他惊讶地发现那里的军事设施及科目设置在书中“似曾相识”。
江勇西绕上演过类似“程门立雪”的故事,他的骨子里总透着一股学习的韧劲。一次,组织派他到内地出差,喜欢旅游的他,打算完成任务后尽情游历一番湖光山色。但到了信息繁荣、高校林立的城市后,江勇西绕想到了自己沐浴党恩成长的经历和组织的信任过程,遂修改了路线图:变旅游为进高校取经。那时,代理指导员的江勇西绕开展政治工作有些吃紧,便登门拜访一位资深的政工教员。那位教员由于工作繁忙随口说了句“明日再来”,江勇西绕真的第二天就出现在他家门口,教员又用同样的话打发来者,可第三天江勇西绕果真叩开了教员的房门。教员被江勇西绕的真诚感动,便放下手头工作,帮他解难释疑。日后,当有战友碍于面子不愿向旁人请教或请教受挫时,江勇西绕便会用亲身经历启迪他们:为求知求人不丢人!
两年前,为了改善自身的素质结构,江勇西绕赴西藏大学攻读本科文凭,他抓住学历升级的机会,博览群书,一以贯之地坚持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一有空就静下心来学理论、作笔记,寒暑不辍。江勇西绕学习高科技知识和军事理论的痴迷劲头,被同学们形象地比喻为:就像饥饿的小羊羔跑进了青稞地里。
“新时期军人必须立足岗位有所作为,否则就对不起这身军装,对不起组织的信任,对不起自己的职位”
江勇西绕深知,爱党报国不能空有报复,必须依托组织搭建的平台脚踏实地干出一番事业来。他把学习高科技知识和军事理论焕发出来的政治热情,转化为了立足岗位求作为的实际行动。
江勇西绕痴迷军事理论,但他不尚空谈,反对纸上论兵。每每看到书中的疑点问题时,他总会设法求证,较真到底,这一注重实践的品性,塑造了他抓训练坚持高标准的品格。江勇西绕常说:组织让我当排长,我就要抓好一个排的训练工作;组织交给我一个连,我就要对全连的训练负总责。一次连队上报军事训练成果,他大笔一挥就把一项“半成果”砍掉,并在军人大会上发表主观意见:评估训练成效要坚持以战斗力提升为依据,宁缺毋滥。
组织团队训练是对一名军官指挥才能的全面检验,艰巨在于兵员素质参差不齐,很难统筹兼顾。江勇西绕刚当连长时就挨了当头一棒。手枪射击,半数官兵脱靶,列兵任正雄由于弹壳跳进衣领,连板机都不敢扣。如果把这样的部队拉到战场上,能打胜仗吗?江勇西绕第一次尝到了“忧患”的滋味。
为了帮任正雄驱散心中的阴影,江勇西绕采取隐真示假的方法来训练他枪里装着实弹,却谎称是空弹夹,让任正雄瞄准射击;有时则正好相反,使其摸不准枪里到底有没有子弹。此法训练一周后,任正雄不仅敢开枪了,而且发发命中。任正雄的射击问题解决后,江勇西绕又想出了一个用白纸靶蒙住胸环靶练射击的办法,让官兵们先瞄白纸击发,再取掉白纸瞄准空靶射击。
当官兵们还沉浸在射击速度提升、精度提高的喜悦中时,江勇西绕已把训练探索的触角伸向了平时与战时接轨的层面。可他公布设置逼真战场环境的想法寻求***鸣时,却引来了争议,官兵们认为危险性太高主张放弃。在议训会上,江勇西绕激昂纠偏:整天关在家里打“固定目标”,过“熟悉障碍”,到了战场上必定会“水土不服”,甚至“找不着北”,今天谁糊弄战争,明天战争就糊弄谁!
一番慷慨陈词,让官兵们对消极保安全的行为感到惭愧,大家纷纷投入到实战化砺兵的熔炉中。射击方法不再是在空地上立跪卧,中弹对象不再是胸环靶,浪木射击、平衡绳索射击、滑绳射击、乘车射击、踏圆木射击、搜索射击......这些已往在国际侦察兵赛场才出现的科目,被江勇西绕和他的战友们信手拈来,全连的实战能力不断提升。
过去,直升机绳降科目由于装备保障困难,训练时断时续,有的官兵对此表现坦然,可江勇西绕却心急如焚,一直冥思苦想系统训练之术。一天,他路过一条干涸的小河,看到几名儿童不小心将球踢到了两边是笔直崖壁的河床里,一名胆大的小孩找来绳子下滑到了河床上捡球。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让江勇西绕找到了一个个天然绳降训练场。拉萨大桥多、悬空高,江勇西绕便把部队拉到桥上进行绳降训练,将官兵们练成了通天贯地的鹰群。
为了让祖国和人民放心,江勇西绕总会竭尽所能锻造和平之盾,夯实钢铁长城。为了提升连队的处突能力和破解危局能力,他多次将部队带到野外生疏地域,高标准组织野战训练。他摒弃传统的训练模式,开展带实战背景的敌后侦察作战,设置战斗中与部队失去联系、在仪器损坏的敌后或生疏荒野破敌封锁求生的技能。他带领官兵利用太阳、北极星、独立树、湖泊、雪峰等自然、地物特征判定方向,冒雨摸黑在复杂地形中翻山越岭、灵活出击。困了,他亲自担任警戒让官兵们合衣席地而睡;饿了,就采集野果、山菌、野菜等野生植物食用;渴了,就化冰雪饮“天然矿泉”……
江勇西绕对部属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更是严厉。2007年盛夏,成都军区在云南组织爱军精武比武竞赛活动,江勇西绕不顾亲友反对毅然报名参与。亲友的顾忌不无道理,江勇西绕此前一直在西藏大学念书,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久疏战阵,贸然出征须担失利砸招牌的风险。江勇西绕把个人的名利看若浮云,一心只想通过比武找回状态,让自己始终保持较高的竞技水准,随时具备为祖国而战的资格。
在云岭高原,江勇西绕每天跑步冲向设置在山顶的训练场,末了逆着晚风往营地狂奔,乐此不疲。他让乘车来回的战友们作个见证:看铁脚车轮哪个更快?在颠簸蜿蜒的山路上,江勇西绕一次次将军车甩在身后,战友们不得不承认副营长雄风犹在。但几乎没人知道,那段日子江勇西绕足足瘦了10斤。这段经历,增添了江勇西绕攀登训练高峰的信心,同时也给日后组织休假官兵进行补差训练多了份理性思考。
“新军事变革势如破竹,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探索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守旧就会淘汰”
跨洋角逐国际“武台”,江勇西绕在对比中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与弱项,产生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和守旧落伍、平庸是过的素质危机。他对部属说:水无常势,战术亦无定势,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自我否定。近3年,他倡导训法战法改革,通过自主创新寻求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透析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江勇西绕发现:夜间发起、昼夜融合成为重要的攻击要式,夜战作用日趋突出。于是,他大胆向部队党委提出“着眼未来,先训一步”的思路,多次在不良天候下将分队拉到野外高海拔生疏地域训练,在雨夜、雾夜、霜夜、雪夜快速机动,破解危局,锤炼了分队的全天候对抗本领。
一次部队进行实兵对抗演练,拥有先进通信设备的“红军”准备对“蓝军”进行电磁干扰,怎料由于在狭小地幅里开设的通信设备过多,自扰和互扰导致“红军”自乱阵角,“蓝军”不战而胜。这次打上信息化烙印的经典败例,使江勇西绕产生了变革潮涌、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和守旧落伍、平庸是过的素质危机。他将军事训练研究的触角,伸向了信息化条件下的复杂电磁环境领域,带领部属从学习基础理论入手进行训练研究。通过熟记复杂电磁环境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着眼军队建设转型和战争形态变化思考高原复杂电磁环境对特种侦察作战的影响,官兵们对电磁环境的复杂性有了清醒认识,冲出“电网”的信心倍增。
江勇西绕难得有休闲时间,因为他总闲不住。一次陪妻子拉珍看科幻片,看着看着他就从沙发上站起来,大叫一声“我明白了”便急忙往部队赶,妻子想留他吃午饭的计划落空。
科幻片里,几个小的个体组合战胜一支强大军队使江勇西绕陷入了沉思,他决心移植理念,对特种兵的作战编组实行压缩。他感到:高寒山地作战,由于受地理环境影响,作战规模必定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进行大规模地面机械化作战。他敢想敢干,第二天就组织人员进行多次演练改进,发现效果颇佳,于是便提议将多专业集成编组融入到日常训练中。经过实践反复论证,江勇西绕倡导的小分组、多诸元、多要素、多成分构成的作战编组,打造起有机呼应、灵活机动的战斗整体,使结构更加完整,组织更加精干,高原边境特种侦察作战编组走向成熟。
江勇西绕既有康巴汉子永不言败的骁勇精神,更有现代军人夺占未来高技术战争高地、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打赢重任的强烈使命意识。党的每一次创新理论提出,他都会认真学习领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部队练兵的实践中。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江勇西绕树立了安全训练理念,将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实到日常训练中。
有一年老兵退伍时,江勇西绕为几位老兵搓澡,发现他们身上有伤痕。为什么自己和参加“爱尔纳?突击”的战友能在那场“没有死亡的死亡竞赛”中力挫群雄,却没有留下伤残,而有的战士却被训练伤困扰?他思考了很久,没有想明白,便伴着孤灯,翻开新训练大纲、《运动生理学》教材细细研读。
东方渐渐露出鱼肚白。深吸一口晨风,一个思路在他头脑中变得清晰:自己参加过国际侦察兵训练,应当把现代军事训练的新理念与新大纲的科学精髓相结合,科学训练锻造现代侦察兵。江勇西绕把自己的想法与几名班长商量,班长们却不认可:“断砖碎瓶、格斗擒拿,侦察兵的训练难免磕磕碰碰,掉皮掉肉不掉泪,哪有这么多婆婆妈妈?”
江勇西绕没和战士们打舌战。第二天,他集合全连,以连贯实施的方法开展***同科目考核。3小时后,战士们目瞪口呆:全部合格的只有5人! “连长,你是不是太刁了点?刚考完武装越野就考器械,当然不及格啦!”许多人不服地说。“没错,但我们过去不是常常这样考吗?”江勇西绕循循善诱,“我们以往过分偏重力量、耐力训练,忽视了人体的生理特点和训练的自身规律。这些老做法该改一改!”
说改就改。江勇西绕改掉了分队早上一起床就进行武装越野等剧烈运动的训练安排,根据人体在不同时段的生理特点,提出了“定时打基础、全时练反应、超时练意志”的训练思路,让官兵早上学知识、上午练程序、下午练技能、晚上练协调。这套侦察兵“三时训练法”,使连队的训练成绩直线上升,训练伤却逐渐降至为零。
近4年来,江勇西绕改进射击、战术、体能等训练模式20余项,先后摸索出“多专业集成编组训练”、“特种兵野外生存训练10法”、“单科实战模拟强化训练”等10余种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