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方言印象琐谈(一)
方言词汇是活跃于百姓口头的草根文化,是百千年来人们口耳相传沿承至今的古代语言活化石。丰富多姿的黎里方言,同样为百姓相沿而呼,它的字音与词义偶或不尽匹配,可毕竟方言是劳动与生活的产物,源头活水为之提供了汩汩流淌的不竭动力,为之输送了永葆纯净明澈的新鲜养分,因而,方言之中渗透出来的充满人情味儿的、符合生活常理的、给人以活蹦乱跳动态感的气息和滋味,是远不能为些屑的缺憾所否定和抹杀得了的。就方言这个题目说道一番,大而言之,是给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正能量这时代主旋律弹奏一个和谐的音符;小而言之,是因为黎里方言跟周围乡邑方言有所不同,作些记录分析,增加茶余饭后的谈资,似乎亦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无裨益。
一、称谓名词亲情洋溢
社会进化史告诉我们,生活范畴初起于家族圈,继而扩展到社会圈,反映血缘姻亲关系的称谓名词,应该是方言中的母词,黎里方言亦莫例外。就表意的目的性来说,黎方言的称谓名词与普通话趋同,但细加辨析,分明能体味出其中的某些附加因素。首先,发音具有地方性,带有古吴语的特点。如“姆妈”的“姆”字,并不读“mu”音,而是闭口的鼻音,假如一定要标注出来,大概应写为“mn”。从一个“姆”的读音,可以直觉吴侬软语、细声细气的语音特点;并且,音节较“妈妈”的多样化,又体现出黎里人、当然也包括其他苏州人的细腻轻柔的脾性。另外,黎里方言称谓用语,比照普通话称谓的单音节重叠,使用更多的是多音节,如以“阿”字作前缀,冠于“爹、伯、叔、嫂、姐、囡”等音节前,分别表示普通话“祖父、父亲、叔父、嫂嫂、姐姐”和“长辈对小辈的昵称”等,一个“阿”字,既反映语音的丰富性,那种亲昵的语气,更反映出和睦融洽的亲情关系,包含着亲人间相互爱恋、相互体贴的***通情感。再如,称哥哥曰大佬,以表敬重;称妻子曰屋里人,以表亲切;称儿子曰伲子,称女儿曰囡五,称妹妹曰妹子,称家中最小的孩子曰末拖,以表爱怜,等等,无不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温馨与热烈。还有必要说一下的是方言称谓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等表意优势。如称丈夫曰男人,称儿媳妇曰新妇,称舅父曰娘舅,称姨妈曰娘姨等,都直白无误,且娘舅、娘姨之类的称谓,把亲戚的来自母系支脉之族渊都反映得一清二楚;再如称妯娌曰拜姆,称产妇曰舍姆娘,前者用一“拜”字,委婉寄寓着媳妇应尊重婆婆的祈愿,后者用一“舍”字,形象表明了作为母亲为着新生儿的顺利降世,连自己的生命都勇于舍弃的大无畏精神;再如称小孩子曰小百戏,抓住了儿童喜欢玩耍、百耍不疲的天性,可谓形象趣味之极。(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