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车神
《迭戈·马拉多纳》海报
传奇球星迭戈·马拉多纳(Diego Maradona)不仅是 历史 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也是最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运动员之一。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在2008年完成的《马拉多纳》(Maradona by Kusturica)。在这部纪录片中,库斯图里卡以个人化的视角——或者说是“迷弟”视角,呈现阿根廷人在赛场内外的各种真性情,尤其是其感性的一面,令观众不由觉得与这位传奇拉近了距离。
与《马拉多纳》不同的是,日前在戛纳首映的纪录片《迭戈·马拉多纳》(Diego Maradona)则以相对客观的视角聚焦其作为公众人物在绿茵场内外的种种。两部作品的观影感受也是全然不同,前者是感动,后者是爆燃。加在一起,恰好是一个更完整的马拉多纳。
《迭戈·马拉多纳》的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Asif Kapadia)可以算是当今纪录片界拍摄名人的第一人,作品包括以巴西传奇车手埃尔顿·塞纳为主人公的《永远的车神》以及以英年早逝的英国女歌手艾米·怀恩豪斯为主人公的《艾米》,后者曾拿下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在这两部中,卡帕尔迪没有自行拍摄新的素材,而是通过大量现有的各种影像的剪辑,以近似剧情片的叙事手法组织材料,呈现出这两位公众人物的多面性。对比常见的以主人公的影像素材和亲友访谈交叠而成的名人纪录片,卡帕迪尔的作品兼具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剧情片的流畅感,因此极具观赏性。
当地时间2019年5月19日,戛纳,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非主竞赛单元纪录片《迭戈·马拉多纳》(Diego Maradona)举行首映礼。视觉中国 图
纪录片以公路上风驰电掣的 汽车 配上节奏强劲的电子乐开场,再以闪回的形式,迅速交代马拉多纳年少成名,在1982年以当时创下纪录的760万美元,从阿根廷的博卡青年队转投西班牙豪门巴塞罗那,以及在巴塞罗那经历了脚腕受伤、球场斗殴等一系列不如意后,又以400万美元加盟意大利那不勒斯队。开场即是1984年7月5日,他转会这座“意大利最穷,也许是欧洲最穷”的城市的俱乐部,在50000名球迷宛如迎接救世主一般的欢呼声中,首次踏上圣保罗球场。这部纪录片所要讲述的正是他在那不勒斯的七年里,由球员变成神明,最后沦为罪人的经过。
《迭戈·马拉多纳》剧照
这或许是马拉多纳人生中最辉煌的七年,也或许是最混乱的七年。期间,他带领原本处于意甲下游的那不勒斯队,力压尤文图斯、AC米兰等豪门,赢得两座意甲冠军、一座欧联杯冠军。与此同时,由他领衔的阿根廷队拿到一座世界杯冠军,一座世界杯亚军。与此同时,私生活的各种负面新闻也令他成了备受争议的人物。
《迭戈·马拉多纳》剧照
当然,身体条件欠佳的马拉多纳在球场上,从来拼的不是命,而是脑子。他发现“意大利人踢球身体对抗更激烈,所以我的速度必须更快,并相应调整好出脚的时机”。度过适应期后,马拉多纳渐入佳境,第二个赛季就把球队带到联赛第三;1987年,拿到俱乐部 历史 上首座联赛冠军奖杯,实现那不勒斯人多年的夙愿。每家每户都把他照片贴在墙上,紧靠在圣像的边上。虽然以上这些纪录片中呈现的内容,都是人所***知,但卡帕迪尔高超的撷取素材能力,加上新闻播报、私人影像、经典赛事回顾(包括1986年世界杯上,他在阿根廷对阵英格兰时,上演“上帝之手”)的交叉剪辑,足以带动着观众的情绪由冰点渐渐升至燃点。
直到他在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上,马拉多纳又一次踏上他最熟悉不过的圣保罗球场上。但这时,这座城市的母队已经换成了意大利队。到底该支持城市的英雄,还是国家队,那不勒斯人不得不面对痛苦的抉择,最终还是后者占了上风。毕竟,对于足球来说,还有什么比世界杯更可贵,而且还是千载难逢的家门口的世界杯。最终,马拉多纳率领阿根廷队,将意大利淘汰出局。他在那不勒斯人心中的地位也开始有了变化。于是,当他第二年被爆吸食海洛因而遭禁赛15个月后,他彻底沦为了弃儿。
《迭戈·马拉多纳》始终采用球场内外的双线叙事。场内,他激情四射,技艺超群;场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他坦言:“我不是圣人。”纪录片没有回避他私生活中最不堪的一面,包括与卡莫拉家族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撒谎抵死不认私生子,还有导致他职业生涯急转直下的毒品问题。
《迭戈·马拉多纳》剧照
而两种人格的和解只可能是在绿茵场上。影片开头和结尾,马拉多纳都有这么一句独白:“只要一踏上球场,你就能忘记一切,你的生活本身,你的那些麻烦。”虽然对人物纪录片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像是标准答案,对比卡帕迪尔的上部作品《艾米》,还是显得有些简单化与表面化。
整体而言,《迭戈·马拉多纳》还是绝对值得一看。如果你之前已对马拉多纳了如指掌,那么这部纪录片能让你明白自己为什么爱他,或者恨他;如果你对他不甚了了,那么这部纪录片一定也能让你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