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溜的枪

三种枪的射速是样,因为都是手动旋转枪栓,弹容5发。

中正式是国军制式装备,

三八式是日军制式装备

汉阳造(老套桶)是杂牌军(非嫡系部队)的制式装备。

三八大盖,

口径:6.5 毫米

弹药:6.5×50 mm 步枪弹

初速:765 米/秒

有效射程:460 米

三八式步枪结构简单,采用改进的毛瑟步枪的毛瑟式旋转后拉式枪机,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发射6.5mm口径枪弹,射击时后座力小、易于控制,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准确度。但是6.5×50毫米枪弹杀伤威力不足,弹头飞行稳定,虽然侵彻效果好,但是高稳定特性,使得杀伤力反而不高。虽然威力稍嫌不足,但它的枪机闭锁时极为牢固,发生膛炸时几乎都是枪管爆裂,少有枪栓突耳断裂的情形。枪口几乎没有枪焰。

中正式(七九步枪)

口径:7.92

弹药:7.92×57毫米

初速:810米/秒

有效射程:300-400米(实战)

射程小于三八式,后座大,杀伤力大。子弹射入人体后,会产生大弹道创面。精度不足,此枪是仿造德国98K步枪,但是性能没有原枪好。枪的损耗大,使用期不长。

汉阳造

口径:7.92

弹药:7.92mmx57

初速:650m/s

防毛瑟系列的鼻祖,各方面都比中正式差。

从数据上看,中正和三八大盖各有所长,中正似乎还要稍微好过三八大盖。

汉阳造要差一点,但是差距不是很大。

所以我认为电视上的说法不对。

答LZ的补充提问:

非嫡系部队的装备普遍比嫡系要差。42年以前嫡系部队的装备的主力步枪是中正式,还有很多德式装备。

42年后,补充了不少英式和美式装备。

非嫡系一直都是汉阳造,湘造,广西条子,辽十三,快利等老枪。当然也有少量中正式加三八大盖(战前从日本进口的)。

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傅作义和阎锡山的晋绥军偏爱日式装备,可能和阎锡山留学日本有关。其中傅作义的35军是其嫡系,虽不是中央军的嫡系,但是装备十分好。

此外白崇禧的桂军第七军也是例外。他们的装备甚至好过中央军,战斗意志也很强。

补充:

湘造是湖南地方军阀的兵工厂制造的,部分装备了湘军(何健的湘军).

广西条子(四年式步枪)是广西地方军阀兵工厂制造,装备了桂军一部分。产量很少。

性能如下:

作业原理: 旋转枪栓, 双前栓榫锁定, 手动

弹匣容量: 内藏式弹仓,5发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7.92mmx57

枪管长度: 73.9公分

枪重: 3.77 Kg

制造厂: 广西兵工厂

制造年代: 1927年

辽十三

装备了东北军。

作业原理: 旋转枪栓, 双前栓榫锁定, 手动

弹匣容量: 内藏式弹仓,5发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7.92mmx57

枪管长度: 74.0公分

枪重: 4.27 kg

制造厂: 东三省兵工厂

制造年代: 约1926至1927年

1924年开始生产13式79步枪, 据说主要仿自捷克毛瑟98/22式步枪, 但是也有说是从奥地利买来了图纸, 13式和国内仿造的其他毛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几乎是毛瑟和日式三八步枪的混合。 最大的差异是枪栓的构造, 枪栓内的撞针部,采用内部弹簧的设计, 拉柄头为橄榄状, 枪栓上无导引助, 因此与平常的毛瑟枪栓不能互换, 枪托使用上下两片式, 枪匣上有两个减压孔。

东三省兵工厂的步枪产量, 起初月产400枝, 后来曾达到每月4,000枝之巨。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 日本人捡了个便宜, 成为日本军部的四大兵工厂之一。

快利

快利枪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种连发枪,由江南制造局于1892年制造和汉阳造一样,曾今是北洋军的制式装备。

口径8mm

膛线6条

枪全长1323mm

枪重4.3kg

初速489米/秒,

表尺射程274—1919米。

弹仓容弹量5发,枪弹为无烟药圆头枪弹。

抗战以后,很多地方武装被收编或改编。国民政府就把很多以前内战时的缴获和淘汰的这些枪发给他们。所以非嫡系部队的装备都是五花八门。没有固定的装备那种步枪,所幸的是以上几种步枪都是7.9口径(快利8.0),子弹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