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铁良的人物经历

黄铁良,1937年9月生人,满族,相声演员,原名黄德义,北京人。1950年拜侯宝林为师,在相声改进小组学习。1952年参加北京市曲艺工作团。1954年参加抗美援朝曲艺服务大队,后到北京曲艺三团工作。1957年到天津从事曲艺工作。1958年参加了和平区相声队,先后参加了上百段相声的宣传演出。擅使贯口,如《地理图》、《报菜名》、《夸住宅》、《八扇屏》等。

上世纪90年代,黄铁良、尹笑声、佟守本等天津相声名角在于宝林的倡议下,***同发起成立了天津众友相声艺术团,多年坚持剧场演出,为相声在天津的再度繁荣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黄铁良以丰富的曲目、严谨的台风、张弛有度的节奏、热情洒脱的表演得到业内同行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有“阳光男孩”的雅号。他虽然以表演传统相声著称,但绝不因循守旧,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因此赢得了大量青年观众的喜爱。姜昆曾为黄铁良先生题词“艺海游天”。

黄铁良的搭档有尹笑声,何德利等,其妻陈凤芸亦是天津著名评书演员。常言节目有:《八大吉祥》、《托妻献子》、《白事会》、《数来宝》、《太平歌词》、《口吐莲花》、《卖五器》、《洪羊洞》、《羊上树》、《打砂锅》等。 1950年拜侯宝林为师,在相声改进小组学习。1952年参加北京市曲艺工作团。1954年参加抗美援朝曲艺服务大队,后到北京曲艺三团工作。1957年到天津从事曲艺工作。1958年参加了和平区相声队,先后参加了上百段相声的宣传演出。擅使贯口,如《地理图》、《报菜名》、《夸住宅》、《八扇屏》等。现在天津众友相声队攒底,与尹笑声搭档。其妻陈凤芸亦是天津著名评书演员,有《薛家将》出版。

黄铁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高足,1937年生于北京。自幼酷爱相声、喜欢歌唱。1950年经姑姑黄仲华(玉霞)介绍,黄铁良进入了孙玉奎、侯宝林等人组织的“相声改进小组”开始习艺。对于以往的经历,黄老特别感谢师傅的教诲:“我和师傅的感情非同一般,姑姑和师娘都是京剧演员,我们的感情非常好,所以通过这个桥梁我拜在了侯先生的门下。后来我师傅让我到天津去见世面,到了天津后我才真正历练了自己的舞台能力,并且在舞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黄铁良说:“师傅对我非常严格。有一段相声叫《王金龙与祝英台》,那时候师傅告诉我要学小生的唱腔,并且认为我有潜力,能够唱好。当时我不以为然,现在我在使活的时候用上了小生唱腔,这一切都要感谢当年师傅对我的严格教诲。包括我总说的‘受累不讨好’的贯口和绕口令,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学。比如《十八愁》没有什么包袱,但是演出非常累人。我师傅就叮嘱我一定要学好这些基本功,所以现在我使《十八愁》依然很轻松,原因就是我听了师傅的话,平日里总是温习、遛活。”黄铁良感慨道:“我现在清晰地记得师傅和我说的话———只要你受累,就一定会在观众那里讨好!”

1999年8月,天津众友相声团成立,黄铁良、尹笑声成为该团攒底最佳搭档。黄铁良为把好攒底的活费尽心机。几年来,他与尹笑声挖掘整理了《洪羊洞》《大保镖》《白事会》《大审案》等传统相声,在本市中华、名流、燕乐等艺苑演出了上千场。谈到自己的艺术生涯,黄铁良颇为感慨:“我没有在年轻时成为大腕,但是我不后悔,现在我们的观众多了,大家喜欢我的表演,我就很欣慰。我很享受在茶馆说相声的感觉,和观众非常亲密,我们的互动也很好,我们每天都会有新的“现挂”。我已是古稀之年了,不想追求什么名利,能在茶馆、剧场给观众表演,享受大家的掌声是最快乐的事情。有了这样的心态,我觉得命运的坎坷不算什么,那些都是我的生活阅历,通过我的表演带给观众畅快的愉悦享受。能够这样,夫复何求?”

黄老希望年轻相声演员要戒骄戒躁,在社会关注曲艺的时候多多观察生活,创作出好的作品。他希望能有更多的郭德纲出现,活跃演出舞台。老爷子表示:“我现在身体硬朗,腿脚麻利,我看自己还能给大家多说几年,只要我的小车不倒,就一定会向前推着走下去。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有了大家的鼓励,我老黄浑身都劲。” 解放初期,黄铁良几乎总“逃学”而到启明茶社听相声。关顺鹏、关顺桂对口竹板书《薛刚反唐》听得他入了迷。1950年经姑姑黄仲华(玉霞)介绍,高小未念完的黄铁良进入了孙玉奎、侯宝林等人组织的“相声改进小组”开始习艺。1953年,继贾振良后有幸拜在侯宝林门下并加入北京市曲艺工作团。抗美援朝时,黄铁良随师加入“北京赴朝鲜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后又随团赴西藏慰问演出。回京后调入北京曲艺三团(相声大会),1957年该团合并到北京市曲艺曲剧团。师父命黄铁良到相声发祥地天津卫去经风雨、见世面,到曲艺之乡去历练。

1958年进入天津市南开曲艺团相声队,后经班德贵介绍转到天津市和平区曲艺团相声队。在这段时间里,黄铁良深深领会到了天津相声德火、爆、准、脆德风格。为此,他决心从基本功做起,经常上演《地理图》、《八扇屏》、《洋药方》等贯口活,并得到天津观众首肯。随着“大跃进”的热火朝天,文艺界说新唱新势在必行,相声队一个月要创演几十段新节目,为此,黄铁良和班德贵编演了《这山望着那山远》、《大喜事》等很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段子。虽然这些节目较粗糙,不能传世,但对黄铁良这位青年的演员来说,确实深入了社会,观察体验了生活,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创作素材,锻炼了品德。

黄铁良来津,一则人生地不熟,二则居无定所,在哪演出哪里就是家。几条板凳拼搭为床,随身携带被褥,酷暑蚊虫叮咬,严冬寒风侵体,吃喝穿戴无人照顾,受尽了百般病苦,千般磨练。但他挺过来了!为了酷爱的相声事业,执着追求。文革前夕,著名西河大鼓演员陈凤云整理《苦菜花》,黄铁良经常和她一起编排“搭梁子”。二人熟而生感,由感而生情,幸得著名梅花大鼓演员周文茹喜牵红绳,有情人终成眷属,才有今天如此幸福家庭(此乃后话)。难怪婚后有人戏称“黄、陈是写梁子写出来的婚姻”。

文革开始后,一天黄铁良在劝业场附近买了张载有《侯宝林何许人也》的《红鹰战报》寄给了师父。不料,祸从此生,黄铁良毫不畏惧,以理力争,他不相信师父是反动艺术的权威,更不相信师父反党反社会主义。于是,他邀刘文亨相伴顶风冒险到北京去看望侯宝林,并安慰师父一定要相信群众相信党,政府绝不会冤枉一个好人。还给师父宽心说:“您放心吧,您的工资银行给您存着了,有朝一日必定还给您。”回津后,黄铁良与王鸣录、高英培、范振钰被打成了“******小集团”,夫妻被下放到针织厂劳动。1980年调入天津市实验曲艺团恢复演出。

1991年,黄铁良组织的演出队到山西、山东、河南等地巡回演出,归来后申请退休。不久,北京传来消息师父病重住院治疗,黄铁良闻讯即刻进京,为师父煎汤熬药,送水喂饭,端屎端尿,日夜守候床前。在医院整整伺候了两个月零四天,师父弥留之际欣然同他合影留念。办罢丧事,黄铁良留在北京陪伴、伺候师母一年以后,又帮侯耀文理家半年之久。

1995年,经王鸣录等人相约,为天津市相声小品演出队赴外地演出“打地”。一日,在山东临汾剧院王鸣录、赵恒向剧院经理介绍说:“这位黄铁良相声是侯宝林大师的高足。”剧院领导非常高兴,要求黄铁良务必登台表演。经与王鸣录、赵恒商议,安排在宣传劳动法专场时与赵恒合作登台。演出那天,由黄铁良接张楷,即安排在张楷、赵恒的男女相声之后,张楷退场由赵恒向观众介绍:“下面请出侯宝林大师得意弟子黄铁良相声和我为大家表演对口相声《礼貌》”,观众热烈欢迎,一炮打响。从此,黄铁良再次重返舞台,随相声小品队各地演出一年有余。 1998年,在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于宝林相声倡议、组织下天津首开文革后相声大会之先河。1999年8月,正式定名“天津市众友相声团”,黄铁良、尹笑声成为该团攒底最佳搭档。黄铁良为把好攒底的活费尽心机。六年来,他与尹笑声挖掘整理了《洪羊洞》、《大保镖》、《白事会》、《大审案》、《武训徒》等几十段传统相声轮番演出。其中,部分节目被天津市电视台、电台录音、录像,经常播放。黄铁良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逐步显现出功底深厚,活路宽泛、滑稽醒目、表演火爆、技巧灵活、包袱准确、能说能学、驾轻就熟、“相”“声”结合,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故受聘于北方曲校中专班和大专班任教。为传承祖国民族传统文化尽心尽责,辛勤耕耘。

黄铁良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夫人陈凤云师承西河大鼓明宿左田凤。最近在哈尔滨录制了《砸鸾驾》、《苦菜花》等西河大鼓光盘,电台还进行了专访。二女儿黄维青女承母业,成为国家二级演员。在《钟鸣寒山寺》、《爱的传说》等电视剧中都有出色表现。二姑爷刘彤,在北方曲校师承刘文亨、王世臣等相声名家,毕业后回到哈尔滨拜在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名下,并获全国相声大赛一等奖(逗哏),系国家一级演员任哈尔滨曲艺团副团长。

黄铁良面对自己走过的路和现实美好的生活,不无感慨的表示:“到现在我越发领悟到恩师当年命我到天津历练的良苦用心和远见。